加强内涵建设是中等职教发展的当务之急
2009-01-16孙琳
孙 琳
进入21世纪,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走上了全面建设的新阶段。作为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主渠道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增加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解决职业教育的数量规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问题,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岗位需求相一致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发挥作用、提高社会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内涵建设阶段,提高质量成为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量发展成绩喜人,规模扩大成就明显。到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5万所,招生规模达到820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万人,中职教育已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基本实现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大体相当的数量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基于两个重要前提,一是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二是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及随后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都将规模发展作为中职发展的思路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就一直沿着此路线在扩张,规模是否扩大、数量是否增多,成为衡量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规模和质量是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只有规模和质量的共同发展才可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规模发展对应于数量增长,而质量则是表现为效益水平提高和内涵的建设。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迫切性加强的形势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完成规模扩大的目标任务后,必须重视质量水平效益的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内涵建设阶段,提高质量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多角度和多方面的。从总体看,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还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办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学科化或理论化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尚未构建起适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同时,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着职教生源的复杂与多元,在当前生源质量下降、生源层次多样、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巨大压力下,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对质量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还有,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选择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将会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成为社会大众的重要需求。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确立起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与急迫的任务。
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质量建设的核心与关键
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教育教学质量是核心与关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教学质量形成的基础要素更为重要,它决定和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水平与效益,而目前这些方面也存在着较多问题。表现为,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落后,目前使用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是2000年修订的,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发展的变化要求。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由于多年来在学科体系、知识本位与工作体系、能力本位教学改革诸多理念与思路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不够,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不衔接,与企业需求不适应,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最直接后果是,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层次较低,就业稳定性较差。据统计,57.1%的中职毕业生是在毕业后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内找到工作的,能够在毕业前和毕业后3个月找到工作的中职毕业生仅占35%;57.1%的中职毕业生是在毕业后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内找到工作的,能够在毕业前和毕业后3个月找到工作的中职毕业生仅占35%。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受培养体制、资源等约束,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中职学校教师实际操作能力比较欠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不够健全职校教师的能力素质尚未达到满足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还有,现有的中职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实训条件具备不全,办学条件无法充分保障学校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据调查,在影响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多原因中,位居前三位的是师资实训条件不足、教学内容、教材脱离实际、企业实习不到位,均属于教学内部因素。特别是最近两年中职扩招,使办学条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2.77平米、生均仪器设备值1890元、生均图书21.6册、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2.87台,分别比上年下降0.72、6.9、1.44和0.08个百分点。要想根本上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还要下功夫,出全力,重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教学质量形成的基础要素建设。
三、要制定相应政策,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水平全面提高
(一)确立起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为重点的发展思路
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中职教育自身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其重点应从注重数量的扩张向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方向转变。转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观念,确立以提高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建立起以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作为教学质量提高的主导理念。一是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继续强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明确将就业作为重要的质量评价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社会对其培养的绝大多数毕业生的认可程度,质量评判标准应当体现教育评价与社会评价的有机结合。职业院校要把就业导向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就业率及相关的就业待遇、就业稳定性和就业发展潜力等与就业质量相关的因素,应成为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二是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在于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根据市场、社会需求确定发展规模和结构,配置资源,提高质量与效益。三是中等职业学校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在质量中求效益,在效益中上规模,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作为教学的目标任务,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质量共同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统筹规划,确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整体观
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上位层面有人才培养质量、办学质量、就业质量等及其相关的质量观、就业观和人才培养观;下位层面有学校质量、教学质量、师资质量等。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包括宏观层面的质量保障政策、质量评价制度的建立,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质量,还包括与提高教学质量有关的所有工作的质量,如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的具备与完善;校企合作、半工半读有利于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学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环境的状况等。这些因素也影响着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共同构建了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要素。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与根本保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专业建设与课程教材开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靠,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外在保障。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要统筹规划,树立全面的质量发展观,同时,明确教育教学质量是质量提高的核心与关键,要将其放在首要位置。
(三)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教学质量提高推动中职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中职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关键。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使新产业、新职业不断出现,要做好人才需求调查,加快新专业的建设和老专业的调整工作。要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群需要、体现中职办学特色与优势的专业体系。[1]加强专业设置的服务和管理,利用好专业设置的统计资料,认真分析劳动市场供求和国家产业政策,通过建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预警系统,适时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把供需错位控制在最小范围。
——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一要从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出发,从工作过程出发进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同时要进行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重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实行优秀课程和教材的评选制度,陈旧课程、教材的淘汰制度,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开展课程、教学实验,推广优秀课程、先进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评选先进教学成果。还有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与国际标准接轨。
(四)加大基础性工作力度,建立中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政策保障与发展环境
——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应制定满足质量提高的师资队伍结构和层次发展规划,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研究职业教育特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的要求。建议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基础能力建设的首位,及时核定教师编制,改变师生比严重超标、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加大教师培训进修的力度。
——重视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充分的校内外实训实习设施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在基础能力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培养人才真正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基础能力建设要和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要和区域职业教育合理布局、资源合理配置统筹考虑,避免不切实际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要充分听取行业、企业意见,引入校企合作机制,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基础能力建设的效果要体现在学校功能的扩展与提升,要体现在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综合提升。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提高就业质量。强化校企结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及时了解企业行业需求,以行业标准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及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改革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提高市场意识、就业导向意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使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真正得以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建议政府应尽早出台规范职业学校开展产教结合的政策和法规,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政策和法规保证。
——进行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质量管理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例如招生管理工作规范,可以保证生源的基本质量;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化,有明确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可以实现基本的教学质量。建议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把教学评估的结果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促进教学工作、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大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的建立,通过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逐步建立起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明达.从六方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2006.11.
责任编辑 张祥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