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建构研究

2009-01-16

职教论坛 2009年34期
关键词:评价大学生发展

曹 稳

摘 要:提出了一种“评价——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内涵和其建构要素,并进一步对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进行了一些评价和思考。

关键词:评价——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建构研究

作者简介:曹稳(1973-),女,湖南益阳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教所助理研究员,《职教通讯》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b/2006/0l/01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4-0051-03

职业指导模式是在一定的职业指导理念的指导下,对构成职业指导的诸要素进行分析所设计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优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过程,是联系职业指导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媒介和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内外对职业指导模式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研究成果日见丰富,视域也不断扩展。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国外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模式有很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因为国情不同和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的现实差异等因素,也只能为我们所批判性地借鉴,并不能完全照搬。从我国国情出发,针对大学生的问题和特点进行职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职业指导理论,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途径,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资源的利用,也有助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在此,笔者提出一种“评价——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以资探讨。

一、“评价——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内涵分析

由于职业指导产生和发展的初衷和动力在于怎样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我们很容易把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因此,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构建,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不能把就业指导模式等同于职业指导模式!从短期或现实的意义上来看,它包括就业指导,即为大学生的学生到社会劳动者身份的转换服务,而从更长远的意义来考虑,它还该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负责。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下定义:“评价——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根据不同的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其做出评价,建立一种以自我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及时了解自身状态、明白个体的内部需要并根据外在要求做出调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并促进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种模式的建构有其指导理念。由于模式的指导对象——“大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具有发展潜质并在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发展理念”是模式的核心理念。在此理念的引导下,该模式的构建注重由“适业”的指导到“创业”的指导,即不仅要指导大学生“适业”,更应指导他们去习得或开发自身的“创业”能力;提倡由谋生到追求幸福的指导,不仅是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更重视对幸福能力的感受,实现对于“谋生”的超越,把“幸福”的追求当作就业中的指引目标,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所发展和创造;模式还应始终坚持一种价值引导,让大学生们明白,职业活动必须同时具备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才真正具有价值。“发展”,不仅是该模式建构的预期目的,也是一种过程,是该模式建构的必然与应然追求。发展是现实基础和理想存在,而评价是实现平台。

“评价——发展”模式基于模式自身的建构考虑,在通过对目前一些与大学生相关的职业指导模式的梳理分析并对其内在理论进行解构的基础上,以需求理论、系统理论、人的终身教育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为其理论基础。毋庸置疑,大学生这个群体本身就具有全面发展的潜质和才能,毫无疑问更有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的需求,他们具有终身教育的能力并能通过终身不断的学习,把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因素系统统筹起来,最后必能在职业生涯中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评价——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建构要素

“评价——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建构的视角主要投射在职业指导的对象——大学生本身,因此,该模式的第一个核心要素是“大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个体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重要阶段。此外,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将一个人可能经过的主要职业阶段大体上进行了划分,根据现有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考虑,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职业期望形成和成熟的阶段,笔者称之为职业准备期(相对于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的职业理想更明确,职业选择更具确定性、职业能力更胜一筹),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他们“准职业人”。在这个时期,他们希望更多地了解自我,认真地探索和作出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在经验积累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期望,并做出尝试性的决策,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他们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通过学校教育、休闲活动和业余工作等途径所获得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在尝试的过程中,随着个人对所选择的职业以及自我的进一步了解,到了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比较合适的职业目标基本确立,他们也已经做好了开始工作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同龄的其他人,他们的身份优势是其他人无以可比的,他们有进一步受到系统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因而也更有条件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未来更可预测,更易掌握以及更具竞争优势和实力。

对“发展”的阐释也是该模式另一个重要建构因素。该模式的建构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对“发展”的分析也主要立足于并侧重于主体的职业发展本身,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职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显然,大学生在入学初和走出校门时的发展水平和状态可以说是两重截然不同的境界,这是两个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妨称之为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和确立期,时间上的划分大致各为一年,而由探索到确立发生实质转变的这段时间(1-2年)则称之为职业发展的成长期。“发展”的另一方面指职业发展的资质和可能性。毫无疑问,潜质和才能及其发展可能性是树立职业理想,锻炼职业能力,进行职业选择等各方面的基础。很难想象,要一个拙于言辞、不善于表达的人,去从事必须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相关的职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该模式的第三个要素是“评价”。这是职业发展的资质和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职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的重要桥梁。大学期间,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那么,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潜质形成一种现实性的评价,并以评价促发展,实现向下一阶段的转变。总的来说,“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综合的外部评价两方面内容,具体涉及到每一阶段评价目标的确立及评价体系的建立,重要的是每一阶段评价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使用。

三、模式的具体实施

虞丽娟等根据学生成长信息既带有模糊性又具非线性的特点,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按照发展性评价理论,构建了学生才质模糊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可随时根据学生成长实际情况在各阶段以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并以多种形式输出评价结果。[1]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此系统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并建立一个发展性评价档案。这个档案将是他们整个大学期间发展轨迹的记载,对他们走出校门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也会有所助益。通过这个档案,我们可以了解他们职业发展的资质和可能性,评估他们的职业发展水平,而评价的具体实施则分阶段进行。

在职业发展的探索期,主要任务是明确一种职业偏好。这需要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认识,发现并发展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挖掘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只有弄清楚自己是谁、需要什么、能做什么,才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准确的把握和合理的规划。由于他们刚从中学生涯跨入大学的门槛,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全新的开始,因此,这个时候的外部评价多于自我评价,并促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外部评价到学会进行自我评价。可以通过一些成熟的测量工具并帮助他们借助这些来对与其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气质与个性、兴趣和特长、身体状况、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进行测评,如能力倾向测试,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职业爱好问卷等。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

职业发展成长期阶段的任务是明确一种职业倾向。这一时期,需对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企业)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了解和学习有关职业方面的知识并与自我的发展水平进行对比性评价。他们可以也应该在学校的帮助下或自己通过某种途径寻找现实的或可资参照的角色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全面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中的职业状况和性质、条件及其发展趋势等,使最初的职业定位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及时的反省、修正、补充甚至重新定位。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如果缺乏对外部环境的了解和分析,他的职业发展必定根基不牢,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因此,他们需要进行一些自我现实审查的测评,如Holland职业兴趣量表,职业价值观测验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人才测评中的评价中心技术,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目标与现实差距分析,合理进行行动规划。

职业发展确立期的目标是确立并初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是结合自身和现实条件设计的可预想的、可操作的目标,一旦确定就应制订并采取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以资达成此目标。职业发展的确立期也是大学生涯的最后阶段,一般来说,他们应该基本上发现了一个大体合适自己的职业,并在身体、学识、心理等方面为从事第一份职业做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职业测评在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人格等方面对他们进行系统性测评,以此来确定他们的职业适应性,并依据个人的需要做出职业选择。

四、对该模式的评价与思考

(一)“大学生”作为主体要素的确立

舒伯对职业指导的重新界定赋予了其新的涵义并使职业指导从重视职业信息转向重视人的发展上来。罗杰斯也认为,职业指导应以当事人为中心,给予当事人自我认识的机会,并赋予他自我成长的责任的理念。而从其他几个方面来考虑,许多学者曾指出,影响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原因有多种,那么,在诸多因素中,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发展中那些至关重要的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制约,但我们可以在这些因素的约束下,通过某种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放自己,发展自己;此外,我们都已达成共识,即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帮助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的过程,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做到的也只有了解自己;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对指导对象而言的外部条件,如师资、机构、课程等的研究比较丰富,与此同时,在大家的重视和努力下,这些外部条件也日渐成熟与完善,因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对象本身也该是理所当然的吧。所以,在模式的建构中,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主体要素的确立。作为职业指导的对象,他们的主体性是最容易也最经常被忽视的。形形色色的职业指导模式对他们而言,处于一种“本我”缺失的状态。我们总是强调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就业信息网络的畅通,教学内容的完善等,总是说,职业指导应该“使”他们怎么怎么样……在这些过程中,他们接受各种各样的“恩惠”——在某种情况下却可能是一些“异物”,而“施恩者”还自以为提供了优质服务。实际上,作为主体的“我”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你能给我什么”,然后“我选择”也许更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其前提是赋予“我”选择的权利,“我”也具备选择的能力和条件。“大学生”这个群体具备这些条件和能力吗?当然具备!

(二)对该模式具体实施的一些评价和思考

第一,为每个学生建立发展性评价档案,对学校、个人、用人单位三方而言都是极为有益的举措。既有利于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个体在校期间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合理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二,在模式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引入了各种测评系统和测量工具,很多技术方法有着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是,值得考虑的是,由于测评的理论与主要技术大多是舶来品,而东西方人在文化背景、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使用时,应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第三,人毕竟是一个在变化发展着的个体,错综复杂的个人特性难以精确地加以测量和判断,与此同时,职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日新月异,所以,要辩证看待那些方法和手段,不能把其视为解决问题唯一的解,它们只是提供问题解决的一些比较有效的选择而已。

第四,大学生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评价——发展”的终结。职业身份的转变更需要他们通过不断测评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在哪些方面需要发展,并不断地去充实自己装备自己,而学校也应建立相应的反馈、指导及培训机制来帮助他们。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该模式的具体实施也还有赖于外部条件的成熟和完备,宏观方面如一些相关制度的制定,微观方面如专业队伍的建设等,而模式的本身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虞丽娟,孟宪明.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4-8.

责任编辑 张祥卉

猜你喜欢

评价大学生发展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区域发展篇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图说共享发展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