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成人文化教育:非线性教育的社会价值
2009-01-16游小培
摘 要: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产生的需求,我国以高等学校为主的各类教育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相对于以学校教育为主轴的各类线性教育形式,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却因其低成本、灵活性、实用性而得到基层农民的欢迎,为农村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因此,有必要对农村成人文化教育这类非线性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认真分析。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价值;非线性教育
作者简介:游小培,浙江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分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4-0030-03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是广大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基地。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进步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成人文化教育方兴未艾,教育的形式、内容多样,教育的效果显著,已成为农村基层教育事业一个重要方面,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项工作还未得到教育理论界应有的重视,相对于学校教育,它并未进入教育的主流,其内在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试图以浙江省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为例对此做出一些分析。
一、农村成人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
浙江省的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以扫除青壮年文盲为特征的农村成人教育
建国初期,浙江省1000余万15-45周岁青壮年农民中,有文盲900余万人,占90%;400多万45周岁以上农民中,有文盲、半文盲380多万人,占95%;全省约51万名职工中,有文盲、半文盲36万余人,占70%,因此,扫除文盲,提高广大工人、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成为当时一项重大任务。1949年冬,省军管会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在全国进行识字教育”的号召,大力举办农村冬学,动员广大农民参加扫盲运动,当年参加扫盲的农民就达到22万人。自此,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开展的扫盲教育成为农村工作和农村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和1958年“大跃进”的提出,都对农村成人文化教育有很大促进作用,1960年,全省参加扫盲教育的人数达到404万人[1]。改革开放以后,扫盲教育仍是各级教育事业的一项重点工作,1983年,省教育厅颁发农村扫盲验收试行办法,对扫除文盲的标准和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规定,1979到1984年全省共扫除文盲55万余人。
(二)以农民业余文化技术教育为特征的农村成人教育
扫除青壮年文盲是一项重要任务,但扫盲也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在开展扫盲教育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青壮年的知识文化水平,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劳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浙江省的农民业余技术教育始于合作化运动以后,当时已开始把业余文化教育与业余技术教育相结合。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省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对农民进行技术水平提高和培训,一种新型的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应运而生,1981年前后,全省各地办起了800多所各类农业技术学校,以普及农业科技知识。1983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技术教育也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发展到水产、水果、畜牧、茶叶、电子、机械、企管等。从扫盲教育到成人文化技术教育是一个新变化和发展,标志着成人文化教育质量有了提高。但是由于农村扫盲任务的完成,农村成人文化学校也一度遇到发展方向的问题,一些农校因此而被撤消,直到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发以后,农校才呈现出新活力,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近年来,以“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程”与“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在全省范围开展职工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的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以农村社区教育为特征的农村成人教育
随着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重视,农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的农村成人教育也随之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农村成人教育功能拓展,水平提高。据统计,2007年浙江省有农村成校1330所,其中省三级以上成校1031所,省级示范性成校190所,拥有教职工5808人,兼职教师20158人。农村成校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学习和教育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07年,全省培训劳动力722.9万人,其中农技类124.9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91.1万人,培训学历10.93万人,培训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33.4%。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外地民工涌入。农民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地农民、外地农民;传统型农民、新生代农民;在职农民、失地农民等。要满足各种农民在新形势下的各自需求,必须加大培训基地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拓展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这样才能满足他们“时时能学习、处处能学习、人人能学习”的要求。在新形势和任务面前,我省在农村成人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现有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正在向具有更广泛功能的社区教育转变。目前已有杭州市下城区、萧山区、宁波市海曙区、鄞州区4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3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33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社区教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文明礼仪培训于一身,教育培训的对象从青壮年农民到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成为农村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农村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
在我国近代,从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论”、粱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运动”等,都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对农村教育的重视,这些早期探索的共同特征,就是认为中国农村要发展,要从治“愚、穷、弱、私”开始。并认为农村教育要区别于城市教育,要对症下药。这种早期的探索为我国近代的农村教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的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发展很快,规模日益扩展,实践的内容生动而丰富,当年陶行知等一批先驱的理想正在逐渐变为现实。但是,传统的教育理论是和传统的教育实践相联系的,在教育发展的目标中鲜有提到大批在城市的农村人口教育和职业培训等问题。例如在谈到国家或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问题时,一般都以“每万人口大学在校生数”、“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数”、“十五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等指标来表征。[2]而农村成人文化教育的发展超出了许多成熟的教育理论,或者说传统的教育理论已无法概括这一实践,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在我国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对其进行理论的分析实属必要。
(一)教育如何与社会直接联系
教育可以形成和增强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3]。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本质上应当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一环,占主导地位的学校教育尽管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但许多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远远脱离了经济社会需要,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达不到教育的目标,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我们教育制度和体系中的不足。忽视对实用人才的培养、“重学轻术”的问题依然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然而在农村成人文化教育中,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菜单式培训”,一类是“订单式培训”。前者指学校提供相对稳定的教育资源,如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技能培训等一类教育培训的项目,依托高校、电大等办学。后者指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提供社会培训的具体项目,如宁海某成校的妇女服装剪裁培训班、德清某成校的麻鸭养殖培训班等。前者教育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后者内容众多,因地制宜,方法独特,但非常受当地老百姓欢迎。许多成校通过开办这些短期、实用的培训班,聘请生产技术能手或农民自己来教学,使部分农民因此而掌握生产技术,转换了工作内容,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成校因此也得以在基层受到群众的欢迎。这种教育虽然是非线性、非正规的,组织形式简单,但是最贴近乡村的实际,是农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真正“活”的教育。因此,我们不仅要反思教育的本义,也要注重提高对非正规教育价值的认识,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基层和农村中去。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如何得到关注
当前,我国农村迫切需要使广大农民提高科技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正规系统教育的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对初始教育水平偏低的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实施补偿教育,使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浙江省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省财政每年用于农民素质提高的培训经费超过3亿多,各地政府还有大量的配套经费,同时对那些失地农民,从土地转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对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些都很好地起到了政府带头作用。对于初始教育水平较低、经济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这是政府对农村支持工业化后所进行的补偿,是工业、商业反哺农村的具体化。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农村成人教育的基础不可能得到巩固,一些弱势和困难农民的教育权利不可能得到保证。
浙江省地处经济发达地区,2004年即已完成普及十五年教育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也有能力从主要解决“增量人口”的教育到转为同时关注“存量人口”的教育,尤其是农民教育,这是很有远见和启发性的。
(三)教育资源如何得到重新配置
我国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十分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近十年来,投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资金十分巨大。在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不够明确,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得到的教育资源较少。例如许多农村成校的法人地位还不落实,有许多学校还挂靠在普通初中或小学中,相应的投入机制也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教育发展的专项经费。成校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大不相同,但成校没有独立的职称系列,职称评定仍在普通中小学教师系列,相应的待遇也无法得到保证。要解决成校的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对教育系统自身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使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关注农村和农民,在赋予职责的同时,切实解决农村成校发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四)非正规教育的价值如何得到重视
放眼成人学习的需求,主要生成于四大空间:社会变迁空间、社会角色空间、终身发展空间、人生经历空间[4]。农村成人文化教育与中小学和高等教育相比,显然属于非正规和非线性的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目标、教师队伍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以正规学校教育的标准去衡量,还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但这种草根式的教育方式却有着自身的长处和顽强的生命力,原因无他,就是这种教育内容和方式切合了农民的生活需要,切合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切合了当地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为了尽快让农民变成“富人、工人、城里人和文化人”,萧山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让广大农民朋友“富了脑袋,满了钱袋”,把学历提高、职业技能、农民市民化、青少年校外教育和休闲文化作为社区教育五大主干内容。在培训对象上,突出中间、兼顾两头、拓展外围:中间培训农村劳动力,两头是指老年人教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外围培训“新萧山人”;在培训方法上采用问题学习、游戏学习、案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还开展了“一个人的培训”、“大树下的培训”等。农村成人文化教育的绝大部分为就业和生计教育,认识这类教育的价值对于我们反思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存在的脱离生活实际、教学内容过难过深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也会面临新的挑战。适应转换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具有更强适应能力的社会公民、发展终身教育必须成为教育事业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育发展中必须更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各类成人教育关注的重点。
三、农村成人文化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一)成人文化教育发展依托于一定的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土壤
在全省一千多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水平质量较高的分布于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而温州、台州、金华等地的发展水平和质量较低一些,这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集体经济水平不高,政府对农村经济的调控程度较低。由于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发展和上述这些要素密切相关,再加上政府用于农村成人文化教育的可用资金较少,所以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还看到在宁波、绍兴等地,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宁波姜山镇为例,该镇是宁波市鄞州区一个工业大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此务工。据不完全统计,该镇流动人口的数量达8万余人,占当地人口总数45%。流动人员的大量涌入,一方面繁荣了当地经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该镇务工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缺少起码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法制意识,很少有人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职业技能,导致不少流动人员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成为无业游民,对社会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甚至构成犯罪;文明意识与当地居民格格不入,造成种种社会矛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本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建设。这些新情况给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带来了新课题,正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给农村成人文化教育赋予新内涵和要求。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通过职工双证制培训、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专项培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等,在提高外来人口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在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高中段教育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农村居民对于文化和技术的学习要求不迫切,所以农村成人文化教育的开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
(二)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对浙江农村经济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
我们既要看到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取决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需求,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成人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农村经济所产生的新的推动力量。杭州萧山区、宁波鄞州区、绍兴市、义乌市等地既是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十分活跃的地方。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也有财力投入这项工作,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农村经济和乡镇工业发达,城市化步伐加快,流动人口增加,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和文明程度提高。浙江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人均收入连续十年为全国各省第一,与浙江省多年来一直重视农民的“脑袋”投入有很大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农村工业化程度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教育培训,直接影响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带动一大批农民创业创新,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正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内生力量。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5]因此,加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是一个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过去我们较少关注农村成人文化教育,不仅仅是质疑其必要性和政府的保障水平问题,而且也因为质疑农村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但是,浙江这样一个省的实践证明,只要政府重视和制度设计得当,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教育和培训,加快改变落后面貌,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注 释:
①邵祖德,等.浙江教育简志[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75.
②谈松华,等.中国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0.
④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反思与前瞻[J].北京:教育研究.(9)2006.63.
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6.
责任编辑 刘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