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方法
2009-01-14刘巍
刘 巍
【摘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树立全新教育观念,在学生生活中有序地渗透到其中,为学生提供一定条件,营造创新的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新 方法
一、树立教育新观念,明确创新精神目标
1.树立新观念,创新尤为重
社会发展的趋势日益表明,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发达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其精髓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没有人才便没有创新。高校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标志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核,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出发点与归依。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毕业后,将成为国家建设的高级人才,担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因此,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建设事业的效益和水平,关系到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的兴旺发达。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乃是我们国家发达的根本所在,意义重大。
2.着力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大学生学习本身而言尤为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周转期速度加快,在此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涉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新”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其中发挥主动作用,因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大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死的知识,而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持久的动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的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加不稳定,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大学生从学校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适应这种千变万化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获得。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总领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完善发展自我。
3.增进共识,达成创新培养目标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激增,这就说明新时代的教育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远远不够的,它必须着力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特别是要着力于学生创新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将是未来教育的首选良策。可以设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未来社会对学生创新力以及创新精神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将来“文盲”的含义不会只是指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取而代之的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的极大高涨,将是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特点。因此,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力,以促使其“学会学习”为目标,这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现在人们提出了终身教育、继续教育,这同样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它们同创新教育的主题思想是一致的,共同反映了未来教育的本质。
二、运用科学方法,扭转学生观念,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1.优化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培养环境
马克思提出了环境也创新人的著名观点。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出发,提出了创新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科学论点,揭示了环境制约和影响人才成长和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优化学校环境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具有创新性氛围,教师能积极为学生营造好适合发挥创新能力的环境。在教育管理上,学校应建立有助于师生创新力发挥的管理机制,鼓励和帮助教师创新创新型进行教学;提供展示激发学生创新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型思维;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方面的考察。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必须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创新型教师具有创新力,富有强烈的求知欲,比较注重对创新型活动过程中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渴望,具有与学生工作学习、共同创新的精神。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善于组织教学环境,启发学生创新型思考。加速教育手段现代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介,不断完善教学硬件和软件,为学生创新积极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自由、开放、科学、温馨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创新提供发展必要的条件。
2.转变学生思维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性思维模式: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认识到,教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它担负着把人类已创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任务。但是,学习、掌握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开创未来的美好生活,学习知识只是手段,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其次,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把科学家们的思维策略传授给学生。科学家们在从事创新发明时,需要对无法预知的事物作出多种多样的选择和推测,并在众多的选择中保留下最佳的思路。这种创新性思维过程往往是漫长的艰苦的,有时还会脱离已经获得的复制性知识。要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永远按照惯常的思路去思考,得到的也永远是惯常的东西,只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才能最终抓住问题的实质。其三,要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是一种科学的创新,瞎闯蛮干是不会成功的。要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必须以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生产活动中的难点、疑点,就是科研活动的重点;创新要注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成功的就坚持,失败的就改进。还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的经验,以利于作出科学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