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宜游现代攀枝花市的研究
2009-01-14李玫瑾
李玫瑾
【摘要】打造宜居宜游城市是攀枝花实现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攀枝花打造宜居宜游城市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宜居宜游城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具体举措,希望能对攀枝花打造宜居宜游城市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宜居城市 生态城市 循环经济 区域中心
一、攀枝花建设宜居宜游现代化城市的现状分析
攀枝花市是一个资源性城市,在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工业结构性污染十分突出,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较差,万元产值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市民生活出行不方便,生活消费、物价水平相对较高、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困难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攀枝花可持续发展。基于攀枝花现实情况,建设宜居宜游现代攀枝花市是其必然选择。
参照建设部颁发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及我国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标准,通过对攀枝花市的现实调查调研,对攀枝花建设宜居宜游城市的现实状况分析如下。
1.攀枝花建设宜居宜游城市的有利因素
(1)经济基础雄厚,具有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支撑
攀枝花依托矿产资源使钢铁、资源、钒钛、化工四大支柱产业突出,已经具备了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钒钛产业在国际国内优势明显;以南亚热带水果 、蔬菜、名优水产品、烤烟、蚕桑等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全国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已具雏形;以小桐子为主的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阳光”品牌的生态旅游为绿色GDP的持续增长再助一臂之力。“十五”期间,经济增长迅速,年均增长11.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2008年人均GDP达37278元,高于成都市(30855元),位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3元,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5063元,居全省第三。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2)资源富集,得天独厚
攀枝花市的矿产、水能、生物、光热和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钒钛磁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被誉为“钒钛之都“,且配套矿产资源丰富集中,为攀枝花主导工业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攀枝花市自然旅游资源,现代工业文明、民族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着较高的品位,全年平均气温19.7℃,四季温差不大,冬节不冷,特气候资源使其旅游资源与四川省北部、中部形成很强的互补性,省政府将攀枝花旅游产业作为四川旅游的后劲进行培育。
攀枝花市是全国三个农业光热区之一。独特的光热资源特别适合打造现代观光、立体特色农业。这些都为攀枝花宜居宜游市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
(3)区域优势明显
攀枝花市是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城市,是长江沿岸城市向川西南、滇西北市场扩散的重要中转站,是四川省通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门户,较高人口集聚度和高城市化率,使之成为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人才、技术、资本、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聚集地。
攀枝花是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未来通往泸沽湖的重要节点;四川省人民政府明确将攀枝花市列为四川“十一五”发展的新五大旅游区之一—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四川新五大旅游区建设和川滇旅游区域合作的大格局中,攀枝花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
(4)政府对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力支持,市民生态意识强
2005年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明确把旅游产业列为攀枝花市的第六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壮大,为配合四川省2020年建成生态大省战略,2008年攀枝花市也编制出了《攀枝花生态市建设规划》,拟于2015年建成生态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此外,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卫生模范城市的创建等都为宜居宜游城市建设奠定了有利条件。2005年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市民,都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重要性,生态意识较强。
2.攀枝花建设宜居宜游现代化城市的不利因素
(1)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是制约攀枝花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的首要因素
作为资源性城市,攀枝花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较低。具体表现在:一是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严重。二是主城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城市园林艺术景观单一。三是水资源污染严重、农业利用难度大。
(2)产业结构单一,能耗高、效率低下是制约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因素
攀枝花呈现出山区大城市、河谷大工业、干热大水电、脆弱大生态、新城市老工业的特点,“大工业、小农业”、“大城市、小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工业占了绝对优势,并且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及矿山开采、冶炼、电力、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产能落后、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门类简单、产品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尽管人均GDP居四川省第一,但是人均净产值并不高,单位能耗、单位增加值排污指标远高于同行和全省水平,大而全的企业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少,科技队伍专业门类极不平衡,资源产业人才众多,其他人才缺乏,城市经济过分依赖主导性资源产业,城市经济受资源市场供求变化影响大,发展不稳定,并且由于农业和服务业的滞后弱小,消费品对外依赖性强,使市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物价水平较高,消费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低,造成利润向外转移的现象,从而形成了城市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障碍。
(3)对外交通联系不畅、运力不足是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的瓶颈
攀枝花经济结构决定了对外运输对铁路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而攀枝花市对外联系铁路却只有一条成昆线,其运力十分有限。
公路运输里程少、布局不合理,等级低,对外联系弱,除西攀、攀田高速沿线的县市外,攀枝花到其它市县尚无高速通道,对外公路交通已严重阻碍攀枝花对周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力、辐射力的发挥。
航空运输客货运输能力很小,而且航线单一。对外水运为零。偏远的地理位置、不畅的交通成了攀枝花发展的“瓶颈”。
(4)旅游供给体系不完善,是制约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的基础因素
攀枝花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虽然富集,开发粗放,综合吸引力不强。一是观光资源无法与九寨毗美,休闲资源无法与成都、丽江等周边城市相比,旅游产品缺乏高端、休闲度假、精品。二是大交通不通达(飞机票贵、火车时间长、高速公路网未形成),小交通时间太长。三是旅游要素优化组合程度低,服务水平低、但消费、物价水平还较高,住宿、餐饮、购物等费用高于成都、昆明等地。四是特色食品种类少、价格高。五是地方文艺、娱乐档次低,没有一台丽水金江类似的节目。六是旅游商品较单一、价较高。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旅游高端专业人才难以引进等,都制约了旅游基地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攀枝花打造宜居宜游现代化城市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各类城市建设标准的协调和统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攀枝花市拟在2015年前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在2015年建成生态城市,应注意将这些目标与宜居宜游城市建设中的共同性指标统一起来,并确定合理的建设发展顺序、步骤。以宜居城市建设为基点和终点,宜游城市为促进,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以生态工业强市建设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为开端。做好各类标准的协调和统一,避免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应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其在计划期内容易达到的指标、较难达到的指标、不能达到的指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2.深刻认识理解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宜居观念
结合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居”为中心,宜居应包括:“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四方面。因此宜居城市建设应包含这四方面,并逐步实现。
树立对老百姓宜居指数较高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的观念。在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强调人民的需求性、参与性,知晓性,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认识城市宜居性的丧失这一规律,加强对宜居区域的保护,在资源承载力内合理开发房地产,防止居民过度迁入使现在的宜居区变成不宜居区,同时加快对不宜居区域的改造,建立长效机制,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永恒追求目标,有效保护城市的宜居性,延长城市的使用寿命,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宜居宜游城市的内涵。
3.注意保留城市记忆,杜绝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和高消费现象
打造宜居城市,切忌在“创新、超前”的口号下贪大求洋,丢失自我。杜绝当前国内城市建设流行的“楼不厌其高、路不厌其宽、车不厌其快、草不厌其绿”等“城市建设高消费现象”,切忌盲目撤除一些饱含历史记忆的旧建筑,割断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脉,使城市成了“失忆之城”。攀枝花应适当保留我国特殊历史背景时期三线建设“大工业城市”和“移民城市”的历史记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多重手段完善机制,割断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规划”和“腐败”的脐带,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建设宜居宜游现代攀枝花市的具体措施
1.设置常态宜居城市管理委员会,坚持“三生兼顾”原则
无论是生态城市建设还是宜居宜游城市建设,都是一个涵盖面广、牵涉面多的系统工程,是一件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原有城市风貌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公共设施及社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环境建设、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等诸多方面。因此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兼顾”是我们今天建设宜居城市应牢牢把握的核心与解决问题的准绳。同时只有设置一个常态的跨行业并高于一般局级机关的宜居城市管理委员会,才能保证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的有效实施和城市宜居性的长久维持。
2.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
(1)发展循环经济,严控民营经济环保关
工业强市依然是攀枝花的近期发展战略。由于攀枝花的企业规模呈现先进大企业和落后小企业二元结构特征,我们首先抓住煤炭、冶炼、电力、化工等大企业,在政策和资金、管理方面支持鼓励大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科技创新、做好环保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变废为宝回收利用,严控“三废”排放关,就可以大大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确保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使之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市民营经济的高速增长,2008年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总量的32.3%,但是民营经济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防控,其中以金江工业园区和米易工业园区最为显著。因此应加强对民营经济环保监控,严格环保执法,强化监督管理,力争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将生态指标引入考核机制,促进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要求攀钢、攀煤、攀电等国有大型企业自筹资金修建污水处理厂,在金江高耗能园区由管委会协调,按照污水排放程度由多家企业共同出资兴建污水处理厂,做到自己的污染自己“买单”。
(2)严控外来移民垦荒和烤烟业的毁林开荒对环境的新一轮破坏
近年一些外地自发迁居农民来到生态脆弱的中高山区开荒种地,,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另外,我市把发展烤烟作为支柱产业,鼓励农民种植烟叶,山区农民为了致富,大面积砍树毁林,垦荒种植和砍柴烘烤烟叶,加重了本已严重的水土流失,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应加强对外来移民垦荒的控制和在烤烟种植区大力兴建沼气解决农村燃料问题。
(3)加快对水土流失区的植被恢复绿化、提升城市园林艺术
攀枝花主城区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十分严重,干热河谷气候又使生态和植被恢复极难,尽管人工植树、飞播造林多少年,但“年年植树不见林”是攀枝花人民向大自然挑战的真实写照。根据攀枝花干热河谷的气候特点及红、黄贫瘠土壤的特点,应大量种植麻风树,加大资金投入及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对植树造林部门工作以成活率为考核指标,加强监管和奖惩力度,确保成活率。
攀枝花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长,天气炎热,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城市的园林绿化,应当是以植物为主体。尤其在公园绿地,街头游园等人流量大的地段多种植大树,创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特色。绿地建设坚持以植物造景和以乡土乔木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造景以植物为主、切忌再出现密地桥铜攀枝花和大梯道人工水池等现象,应结合自然人文条件塑造具有地域性文化的景观,加大花卉植物和香味植物的使用力度,继续实施花卉大道工程,在市区街路、绿地和各公园、广场中常年摆放各色太阳花等草花,城区公路两侧栽种攀枝花、三角梅、白玉兰,行人较多的通道及梯道可搭设廊架,栽种三角梅、炮弹花、金银花形成花廊,建成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让我市处处皆可见花,处处有花香。
(4)政府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市区现有三座垃圾处理场的平均使用寿命不到5年,加快新建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已迫在眉睫。2006年选定东区马脖子沟、西区灰槽子沟作为新建生活垃圾处理场场址,评价、初勘比选招标等项前期工作均按时完成,但立项和建设资金落实等后续工作进展缓慢,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增加资金投入,加快进度以确保两座新建垃圾处理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3.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服务业,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抓住攀枝花被列为四川省现代物流试点城市的机遇,培育壮大一批生态物流企业集群,大力发展以公路货柜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绿色物流业。整合大型商贸设施、专业批发市场、县乡集贸市场、零售网点等商业资源,形成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大流通、大商贸格局,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形成攀西和滇北生产、生活资料商贸中心;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充分利用攀枝花丰富的太阳能、煤气和生物资源,发展绿色房地产业。按“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3R”原则,发展专业环境服务企业。
4.加大交通基础建设的投入,重视区域周边交通建设合作
(1)争取国家政策,尽快缩短与成都、昆明中心城市的时距
应力促省政府加大协调力度,争取2009年开工建设对外大交通成昆铁路复线和丽攀昭铁路显得尤为重要。
(2)重视区域周边交通建设合作
公路建设在攀西、攀昆高速公路如期建成通车的基础上,按照“城区成环,全市成网,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的思路,全力构筑“四纵三横”交通主骨架。加紧推进丽攀、攀宜沿江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高速公路“十字形”大通道,构建川滇交界处的公路交通运输枢纽。
(3)建设快捷、灵活、多层次的市内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加强管理保证交通的通畅和便捷
结合市区空间相对较为分散、地势起伏的典型山地城市现状,最终在市区形成“二环二横、四连五辐射”的交通主骨架,着力于提高既有城市干道的运输能力及通行能力,增加道路容量,提高公路技术等级,优化道路功能。加速沿江、沿河城市快速过境通道建设,加强与高速公路、铁路配套的客运站场设施建设和公交、出租车站点等建设。同时抓好各产业园区之间道路衔接。
5.继续加大旅游开发建设中政府的先期投入力度,完善旅游服务供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