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新思路
2009-01-14杜茹
杜 茹
【摘要】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达到“知行合一”,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发展、我校改革的背景及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基础》课改革的新思路:一是更新教学理念。二是整合教学内容。三是组建“立体型”师资队伍,为全面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改革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要增强本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应该对“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一、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背景
1.国务院对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必然性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基础》课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实施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2.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的客观性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我校对2008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试点,推行“二一制”工学结合。为了确保人才质量,我校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完成《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3.学校教师的具体情况的必要性
我校担任《基础》课的教师有法律专业和思政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每位教师面临着自己专业优势和贫弱的另一个领域,解决教师的这个难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改革。
4.学生的认知角度的必须性
《基础》课所讲授的许多内容,学生从小到大都已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的教育,有了自己的看法、观点,学生对教师的讲授观点有所选择,教师必须避免与以前所受教育的简单重复,应以意识的冲击力打破学生原有的“意识框架”。这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
为了解决以上诸多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从教师角度研究,全面改进《基础》课的教学。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
1.更新教学理念
新时期《基础》课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改变《基础》课是单纯理论课、知识课的旧观念,认识到它是一个行为课的新观念,是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教学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以概念、理论体系为中心的观念,变为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所关注、需要的内容为中心的观念,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的观念。
2.整合教学内容
(1)整合教学内容应遵循的“五性”原则
整合教学内容不能漫无边际随总取舍,应遵循原则:既要与教材保持一致,又要结合同学所关注的时事热点、难点,并关注学科前沿问题扩展教学内容,增设自己的特色,具体规划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目标具有“政治性”“时代性”“精深性”“现实性”“实效性”。
①教学任务的“政治性”。《基础》课教学有其非常显著的政治性功能,围绕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学目标去充实教学内容,这要求对《基础》课教学内容做出科学的整体部署,充分体现国家主流意识。
②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课教学是根据教材理论内容、密切结合青年学生思想问题及社会形势发展来整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这要求在内容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都必须是新颖的、趣味的、时代感强的问题。
③知识要点的“精深性”。《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要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赋予理论内涵,突出针精简性和深刻性,把问题讲通、讲透、讲得有重点,使教学内容透彻精辟而有价值。
④教学目标的“现实性”。《基础》课教学内容必须结合实际,以解决学生实际思想问题为宗旨,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
⑤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基础》课教学内容要遵循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认真梳理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把必要的提炼出来,避免内容的重复,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组织专题内容,构建“三个途径”教学
从《基础》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宗旨看,无论怎样整合教材内容、组织专题,有些基本内容都是不可跨越和忽略的。为此我们把《基础》课共九章(包括绪论),课堂教学最终整合为四个专题8个讲座,每一专题所涉及的大学生在四年生活中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第一专题,导论。这一专题是衔接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性教育,内容适用性较强。设置1个讲座:大学是成才的新阶段。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全面介绍大学学习生活新特点、新问题、新计划;二是帮助学生在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顺利进行角色的转换;三是使学生明确成才目标。经过整合,能够让学生由存在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这样的思路更加符合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
第二专题,人生价值观教育。这一专题是《基础》课的理论主干部分,是本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设置2个讲座。第一讲:人生价值、理想与信念。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是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观及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第二是理想信念。第二讲:立爱国志、育爱国情。这一讲内容思想政治性较强,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发展中国家公民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之一。经过整合,能够使学生由定位到定向,由讨论个人的人生目的上升到理想信念和爱家乡报效祖国的层面,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层层递进,结构更清晰,逻辑更严密。
第三专题,道德观教育。这一专题是解决学生实际突出问题,设置2个讲座。第一讲:道德品质。主要包括正确认识道德的本质,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品德等。第二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第三讲: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经过整合,让学生经过道德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能够运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处理具体实际问题。
第四专题,法治观教育。这是《基础》课的另一主线,设置2个讲座。第一讲: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主要包括法律精神、法的作用、法治观念、法律修养。第二讲:了解法律制度,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包括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婚姻法、民法、刑法等实体法,这一专题引导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法治观念。经过整合,学生能够更系统地把握法治精神。
经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实现“三个途径”的教学,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学学习,在讲完“导论”适应性教育后,就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由三个有密切内在逻辑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个专题构成基本框架。几个专题紧紧围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法律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规范这一中心,指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知、情、意、行的辨证统一,让学生真实地感到这门课实用,确实是一门成人成材的必修课。
3.二位教师负责一个教学班,组成“立体型”师资队伍
在教学组织上,打破由一名教师“全过程”负责一个班级教学任务的模式,采用二位教师组成教学组负责多个班级教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新模式。教学小组注意优化知识结构,由具有德育学、教育学、法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立体型”师资队伍。二位教师分别承担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律部分的教学任务,让教师扬长避短,这种方式使教师只授教材的一部分内容,减少了备课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收集对所授课内容的深入研究,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就高职高专《基础》课来说,专题教学模式是一种良好选择。它是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有力补充,它是一个知识性、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均很强的方法。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万传华.高校思品课教学中专题研讨课的运用实效分析.学术前沿,2009.
[2]任雪丽.专题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