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加强高校“80后”青年辅导员队伍建设

2009-01-14尹延彦颜秉新

商情 2009年29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素养

尹延彦 颜秉新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引导并管理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发展本领的艰巨任务。新世纪以来,随着大学的大规模扩招浪潮的日益扩展,越来越多的“80后”青年辅导员加入到大学生辅导员队伍中。而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他们的建设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关键词】高校 “80后” 青年辅导员

新世纪以来,随着大学的大规模扩招浪潮的日益扩展,越来越多的“80后”青年辅导员加入到大学生辅导员队伍中。而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他们的建设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当前“80后”青年辅导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职业角色定位不准确。一些“80后”青年辅导员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思维活跃,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刚刚从一名大学生转变成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后,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冲击,其生活阅历就决定了他们在担负”人生导航”职责时的局限性。加之学生工作又有复杂、多变的特点,这给青年辅导员开展工作增加了难度。如何才能扮演好亦师亦友的职业角色,既保持老师地位又成为学生的朋友,既有亲和力又有权威感是广大年轻辅导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第二,专业素养不够。大多数“80后”青年辅导员并非毕业于教育或思政专业,先天性地缺乏教育、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在多元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有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往往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知识平台上.从而使得教师受到了知识权威性的挑战、知识更新的挑战、价值多样化和知识多元化的挑战。

深入分析“80后”青年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应该说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因素;既有“大气候”的影响,又有“小环境”的制约。笔者以为,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认同度不够高。一些高校对专职辅导员配备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人员配备不到位,有的即使配备了,也没有给予真正的予以重视。(2)管理上缺乏有效机制。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齐抓共管的辅导员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确立和执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制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3)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上畏难,内容上滞后,形式上单一,方法上落后。(4)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方面,工作队伍不稳,工作网络不全,工作职责不明,工作水平不高,专职工作队伍不健全,忽视对辅导员队伍的关心、支持和培养。这些导致了辅导员”专职不专”,从事了不少与自己本职工作的无关的事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

二、加强“80后”青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如何落实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如何解决好制约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难题和实际问题.如何发挥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和内在活力,这是我们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并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要采取相应措施健全和完善辅导员制度才能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搞好。主要包括两大方面。首先,各级高校要切实加强和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其次,“80后”辅导员本身也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先看第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伴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存在,只要有高校就离不开辅导员,高校要发展就离不开辅导员的发展。对此,笔者以为,各级高校要切实加强和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一是健全和完善辅导员队伍体制与机制。如建立规范的人口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淘汰机制;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发展机制;在编制问题上,辅导员应由目前专兼职并重过渡到专职占绝对多数、兼职为辅的模式。在管理体制上朋确辅导员归口管理,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二是更新观念,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也是一门科学的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使他们感到术业有专功,认同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专业的归属感,保证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性。三是学校领导、学生工作部(处)和各级学院领导要积极引导辅导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及时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加强工作交流和探讨,促使良好团队形成,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再看第二方面。一个人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本身。高校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素养建设,是形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在学校尽力为80年代青年辅导员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的同时。80年代的辅导员更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要形成良好的知识素养,培养完善的智能品质。知识素养是辅导员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素养的形成是以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前提的。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生活的“导师”,其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及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三个方面在辅导员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并共同影响着其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其知识素养。智能素质是辅导员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功能部分,是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操作系统,人在实践中能否发挥出能量及能够发挥出多大的能量,主要看其智能结构的质量。辅导员智能素质培养主要包括对各种影响进行教育加工能力的培养,对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语言智能的培养,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刘海存,于葳.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A].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高嵩.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A].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还剩多少人?
“有为”也应“有位”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