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2009-01-14王雅
王 雅
摘要: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由于受到个人基础、环境、自身特点等各种原因,学习水平差异大,学习目标不明确,本文就两个切身案例,给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问题;差异;策略;引导
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由于受到个人基础、环境、自身特点等各种原因,学习水平差异大,学习目标不明确,本文就两个切身案例,给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学生个体差异过大造成课堂教学无法统一要求
案例1:在毕业班上课,做同一份练习,有7~8个同学5分钟完成并且保持正确,完成后无所事事,甚至个别同学要求上网;有20~30个同学是半小时完成,一堂课就是紧紧张张做题目,时间一长便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还有十几个同学到下课了还没完成,在做练习的时候不是找不到文件在菜单的什么地方,就是做题的步骤不对,久而久之就干脆不做了,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旷课。
【解决方案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如果每节课都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自己去操作、尝试、创造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解决方案2】把一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分几个计算机小能手,让他们在互助中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对学生进行巡查辅导,充分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辅助教师完成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操作等工作。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带动学困生,互相协作、共同进步。通过课堂45分钟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信息知识。课上知识扎实了,课下才有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
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兴趣不高
案例2:学生刚接触word、excel、frontpage时,教师通常把一段文字材料发给学生,下面给一些问题,然后老师做一遍,要求学生也做一遍,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自然有的学生不想做,甚至会违反纪律。
【解决方案1】演示式。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在进行frontpage网页制作教学时,我挑选部分以前学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个人网页展示给学生看,当同学们看到或精美或生动活泼的网页时,都非常羡慕,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网页,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以迸发,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解决方案2】对比式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我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明确学习目的。
【解决方案3】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计算机②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③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文件操作》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用拖放法删除文件。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本所在,合理应用策略,多想想,多写写,让每周仅有的一堂信息技术课,学生能够想学愿学,乐学。
参考文献:
[1]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钱晓青,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