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对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

2009-01-14陈倩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合作者提问

陈倩红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难以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只是在唱“独角戏”,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在新课程理念下到底应该怎么提问呢?

关键词:提问;“合作者”;层级概括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任何一节课都少不了这个环节。它在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培养交际能力等方面起着显著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难以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只是在唱“独角戏”,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因此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到底应该怎么提问呢?我想谈几点体会。

首先,应该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姿态进入教学。教师应该研究学生,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尊重、平等的态度“洗耳恭听”,然后通过“细问”“追问”“加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进入学生的认知情景。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构建一个真正民主的课堂。总之,提问应是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要让学生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且互动开放的状态。

其次,提问要有层级,要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能面向全体。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认知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评价性的问题和创造性的问题。所谓认知性的问题,就是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能回答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就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依托的问题,但也只不过是现成模式的变式;所谓评价性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的问题;所谓创造性的问题,就是无现成方式参照的问题,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实际,教师应把四种层级的提问进行合理安排,有机结合,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让所有学生都浮想联翩,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再次,所提的问题要具有概括性,能“以一当十”。提问的节奏应该急缓相间,错落有致。所谓概括性的问题,就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天地,有充分发挥智能的余地。如《孔乙己》一文,可以让学生以“孔乙己是一个的人”说话,这样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再如《皇帝的新装》,可以要求学生:请你以“皇帝”的形式,给课文加个副标题,并结合课文说出理由。像这种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能引领学生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诸方面的能力都有促进作用。此外,在处理课文的细枝末节时,所提的问题也不能过多、过碎,提问的节奏应该急缓相间,不能过急、过猛。只有适宜的提问节奏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心理研究结果表明,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语言行为有如下效果: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都有所增加;“我不知道”和回答不出的现象减少;思辨性的事例增加;提出了更多证据,且有推理性的叙述;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学生计划收集资料的活动次数增加了;成绩不好的学生回答次数也增加了。因此,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必须设置必要的停顿时间,以利于学生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利于学生组织语言并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向学生“挑战”,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师生互问,学生多问,教师可以偶尔回答不出。教师再好的提问,从根本上说,也仍然是教育者自己的主观假设,学生免不了还是“提线木偶”。因此,在教师能够设计出高质量问题的基础上,应加快学生主动提问的步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才更有实效。

在新的课改目标下,如果教师还是徘徊在旧的提问模式上,“穿新鞋,走老路”,那么学生的个性、创造天赋和探索精神将被扼杀,这是有悖于“课改”的初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设计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合作者提问
有“德”的人
有“德”的人
怎样是最好的合作者
转换教师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