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2009-01-14郭田力

教育教学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

郭田力

摘要:随着教育主体性原则的确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既有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情智平衡,又有利于学生整个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贯穿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呢?

一、寻找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动之以情,激起共鸣

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只有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找到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激起共鸣,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启迪想象,引入情境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些都是具有感情的东西。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灌注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和教学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中心思想、段落结构、写作特点的讲析津津乐道,却忽略了内容中所隐含的“情”字。文章无情不可谓文,哪怕结构如何完整,技法如何巧妙,形式如何优美。挖掘出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感受,真心体味,悉心探究,即使是一字一词一句,也会“窥一斑而知全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分析,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他们开启心灵。其次要恰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再次要把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

三、注重情感投入,让学生在教学语言中感悟情感,体验情感

如何使语言具有情感呢?我认为,一是要重视朗读教学。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在朗读教学中,除要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去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二是教学用语要词汇丰富,内容充实,语言生动。要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等特点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自己的语言,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三是要有幽默风趣的口语。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口语能行之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