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研究
2009-01-14范春
范 春
摘 要:农业旅游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它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农业旅游系统主要由供给子系统、需求子系统、通道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构成;人们的需求、农业发展、政府政策等是农业旅游系统运行和演化的动力;农业旅游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有完备的投入机制、转换机制、调控机制、产出机制及反馈机制。
关键词:农业旅游系统;系统动力要素;系统运行机制;系统演化;子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9)06-0092-07
The Study of the Operation of Agritourism System
FAN Chun
(Tourism School and Land Resource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Agritourism system is a huge complex system and has both na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 of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attribu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gritourism system is composed of supply subsystem, demand subsystem, channel subsystem, control subsystem and ensuring subsystem, and human dem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al policy and so on are operational and evolution power of agritourism system.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agritourism system demands complete input mechanism, transforming mechanism, regulating mechanism, output mechanism and feedback mechanism.
Key words: agritourism system; dynamic power factor of the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ystem; system evolution; subsystem
引 言
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 已成为世界潮流。农业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 20 世纪60 年代初, 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 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前往观光度假, 被认为是农业旅游的起源。[1]我国的农业旅游实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深圳出现,但正式的“农业旅游”官方名称则是出现在2001年。[2]
正当农业旅游实践活动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国内学者也开始进行相应的理论审视,他们的审视角度有从理论入手,[3-4]也有从实践进行;[7-10]有从国外借鉴,[11-12]也有国外和国内相结合进行。[13-14]成果虽然不少,但总体看呈现出“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很少。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如遥感、GIS等在该领域的应用目前还是空白。 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和过分强调案例研究为主的定性研究方法,将会影响农业旅游研究的深入展开。为此,笔者运用系统学相关理论来剖析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状况及趋势,以期能为农业旅游发展在理论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加拿大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是其创立者。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系统的基本特征。本文将据此对农业旅游系统进行分析。
一、农业旅游系统概述
农业旅游系统是农业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各要素结构及其变动以及整个农业旅游经济运行动力、机制及其演变趋势的复合体。
1.农业旅游系统构成要素
(1)供给要素。农业旅游供给要素指的是农业旅游产品的系统设计和开发。所谓农业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农业旅游者体验需求的有形或无形载体,其构成主要包括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部分。
(2)需求要素。农业旅游需求要素是促使系统运行的外部拉力因子,它包含农业旅游需求者需求现状及未来变动规律,其中需求现状包括需求结构类型、消费水平、需求偏好等基本因子。
(3)通道要素。农业旅游通道要素是连通供需要素体系的中间桥梁,一般指游客的出行体系,包含交通线路和营销体系。农业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价值不可储存性等特点使通道要素在整个系统处于关键地位。
(4)环境要素。农业旅游系统是个开放系统,任何的环境变动都会对系统的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影响农业旅游系统的环境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文、光照等)、经济因素(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社会因素(旅游者价值观、家庭结构、职业、教育等)、技术因素(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
(5)控制要素。系统控制要素是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的中央枢纽因子。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农业旅游系统要受价值规律控制;同时,由于农业旅游的特殊性(农业基础上的增加旅游附加值,农业属性不能改变),其也要受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指的是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战略定位、布局等安排。
2.农业旅游系统结构
农业旅游系统是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复合系统,但又主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旅游系统特征。根据旅游系统研究的一般理论,[15]笔者构建起农业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要件(图1)。在此结构
中,需求子系统起到系统推力作用,供给子系统起到系统拉力作用,通道子系统起到桥梁和信息沟通功能,控制子系统起到调节和约束作用,环境子系统起到保障功能作用。五大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和维护农业旅游系统的整体演进。
二、农业旅游系统运行动力
1.需求动力
人类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特定需求,需求的存在激发起人类探求自然与社会的欲望,欲望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良好的行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需求是具有一定层次性和一般性演化规律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情况下,才可能有自尊、归属、自我实现等高级的精神需求。而旅游需求恰恰是以精神需求为主的需求形态。这一点可以从人类旅游行为产生的条件得到印证。人类的旅游活动最早在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盛行。早期的旅游活动尽管规模小并具有较强的社会阶层限定性,现代意义的旅游活动尽管人数多且参与者阶层扩大,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属性:有较强经济实力和一定的余暇时间。即首先具备一定物质基础才可能产生旅游行为。旅游需求产生后,受外界环境变化,其也处在由低向高的逐级提升演化之中,如从一般性的浏览浅尝辄止到专题性的深度感悟,从团体性寻求生命共同保护前提下的旅游体验到个性化超生理旅游品尝等。农业旅游正是迎合如此变化的旅游需求而出现,其不同于一般性自然景观的动态参与性、与自身生活密切性、浓厚的怀旧性等都促使其成为满足新旅游需求的绝佳对象。
2.农业发展
如果说旅游需求的深度发展是促成农业旅游系统形成和演进的外生力量,那么农业生产的自身发展则是推动农业旅游系统演进的内生动因。当工业产业形态出现后,依靠科技水平推动和自身优势,其庞大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迅速确立起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农业生产虽然延续历史时间较长,但其依靠自然生物本身的再生产条件制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落后使农业产业地位迅速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的不可动摇性迫使农业必须进行改革,因而现代农业形态就应运而生。所谓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16]根据其含义中的“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表述,现代农业包括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旅游类型(图2)。
3.政府政策等其他因素
农业对地区国民经济贡献率偏低和农业产业地位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动摇迫使政府出台推动农业发展的新政策。以我国为例,仅2008年发布的旨在推动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或规划就有46项。从2003年开始,党中央一号文件都与农业发展有关。为配合推动“三农”问题改革,国家旅游局也开始了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工程、“华夏城乡游”主题旅游年活动、农业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等活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也给予资金、技术、人力上的大力扶持。政府对农业及其旅游的政策扶持为农业旅游系统良性发展提供较大的外部推动,促进了农业旅游的较快发展。
三、农业旅游系统运行机制
系统运行机制是系统各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内部以及各环节之间本质的内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作方式的总和。[17]从系统论角度研究运行机制,就是一个不断投入各种要素、产出商品(包括知识)的系统,这个系统的运作需要有投入机制、转换机制、调控机制、产出机制和反馈机制等内容。
1.投入机制
农业旅游系统的投入按投入内容可以分为自然投入和非自然投入。自然投入主要是农业旅游景观靠自然界本身给予的能量、物质维系其生存的那部分投入,它具有波动性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非自然投入主要指农业旅游景观及其他要素通过人为的技术、政策等投入所带来的特征变化。它具有可控性、灵活性特征。当然,这两种投入机制实际上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即非自然投入可以影响自然投入进程,自然投入也制约非自然投入效果。农业旅游系统投入非自然投入要考虑投入时机、投入效果、投入类型差异等。
2.转换机制
自然和非自然投入的物质或能量进入系统后,依靠转换机制在系统内部进行流动并最后转换为农业旅游产品。外来物质或能量要素进入农业旅游系统后,首先在供给系统进行汇集,供给者根据农业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和宏观环境要求进行要素配置,将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合理组合,并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体制来实现这种配置的最优化,最终提供给农业旅游市场合适的旅游产品。
3.调控机制
农业旅游系统调控过程按照调控主体可以分为自发调控和人为调控。自发调控就是农业旅游系统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供求关系进而达到系统运行平衡。其调控手段是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人为调控是当市场调控失灵时,管理者或经营者通过人为控制系统能量或物质流动的速度、强度、方向,改变系统运行状态,从而使系统从持久的不平衡迅速合理地向平衡过渡,减少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必要的损失。其调控手段是资金、政策、人力等。当然在进行系统调控时,都会有一个明显的系统运行危机指示器,即一定时期内系统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农业旅游供给者大幅减少,农业旅游产品质量显著下降。
4.产出机制
产出机制就是系统投入要素通过转换和调控机制作用最后提供给农业旅游市场的产品的过程。其产出过程包括产出前的市场调研决策、产出的产品结构类型及评估、产出产品质量监控等。产出前的市场调研是通过农业旅游市场调查确定系统最终需要产出的产品特征(价格、品质、独特卖点等)、产品类型及结构等;产出产品结构类型是指农业旅游系统产出产品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如何在有限的投入要素下,实现产出产品的效益最大化,它类似于市场营销中的产品组合策略
5.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指农业旅游系统失去平衡后或出现漾动后,系统自动通过某种特定的符号来反映出这种状况,提示进行系统调节或干预的过程。农业旅游系统运行提示符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深层次作用符号,即价值规律作用;二是表象作用符号,即由价值规律或其他外界因素变化(自然灾害、社会事件等)所导致的供求数量变化,即在短时期内农业旅游供给者大幅减少或增多,农业旅游需求者的大幅减少或增多。农业旅游系统反馈机制过程为:农业旅游产品恶性变化(自然灾害毁损、恶性社会事件)—需求减少—供给者利润下降—供给品数量减少—系统自发调控(外来力量调控)—恢复供给—需求增多—系统平衡。
总之,农业旅游系统运行,首先需要外界物质和能量等要素投入(自然的光照、水分和人工、政策、资金等),要素进入系统后通过转换机制(传导机制)和产出机制提供农业旅游产品,再通过反馈机制及时提供产品的供需平衡信息,当出现产品供需不协调时候,系统通过调控机制采用自动或人为的调节实现系统的平稳运行(图3)。
四、农业旅游系统演变趋势
对农业旅游系统的运行趋势研究比较复杂,主要是其受外部环境和系统自身要素的双重影响。笔者从农业旅游系统动力角度来剖析系统未来的可能变动趋势。
1.基于需求动力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旅游系统首先是个经济系统,所以需求是推动农业旅游系统演变的第一动力,而旅游者农业旅游需求的变动规律也将直接影响农业旅游系统的未来演进路径。根据需求变动的一般规律,可以大致归纳出农业旅游需求变动的一般特点:(1)从内容上看表现为普通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俗感知—农业教育—农情回归。在这里,农情回归更多是强调在农业旅游中实现了自我和环境的同一,并在同一中升华自我价值。(2)从参与方式看表现为团队式—家庭式—个体自由式。在此过程中,个体从农业旅游过程中由最初的陌生恐惧逐步转变为自由忘我意识,真正摆脱生理束缚而进入到心理的至高境界。(3)从与环境关系上看表现为下意识破坏环境—有意识保护—无意识融入环境。在此,下意识破坏环境是指旅游者由于受自私心理的本能作祟,对美好的农业景观从最初的感叹到下意识的采摘等破坏行为;有意识保护环境是指旅游者在多次的农业旅游体验中通过前一阶段试错行为反省进而内化为有意识的保护的过程;无意识融入环境是指农业旅游体验时,旅游者已经超脱于以前美好的农业景观要求,表现为 “漠视”景观本身特征,进而进入到超越景观境界的体验过程。[18]
受农业旅游需求动力变化的影响,农业旅游系统首先在供给要素上做出变革:一般性农田景观设计(伴随乡村旅游进行)—农事体验产品设计—农业教育型旅游产品(科普农园)—为旅游而旅游的农业公园—农俗型旅游产品—超脱型原真性产品,整个过程呈现螺旋式回环。其间,受市场竞争影响,农业旅游产品供给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市场的覆盖群体越来越窄,对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耗费就越来越大;供给者成本增加,利润下降,部分实力弱的供给者被市场淘汰,系统实现自我调节。但由于农业用地的刚性特点,政府必然要实施宏观调控,这样,双调控又推动系统的相对平衡(图4)。
2.基于农业发展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旅游离不开农业生产基本功能。受农业在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约束,为旅游目的而专设的农业公园将在建设用地等宏观调控上受到较大限制,因此,更多的农业旅游都是离不开农业生产背景的。而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城市化、人们更高的农产品需求等外部条件影响也是处在发展变动之中的,因而分析农业生产变动规律为探寻农业旅游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发展离不开生产主体、生产方式、生产对象三个核心内容,分析农业生产发展变革对旅游系统变动的影响也要从此三方面进行。(1)农业生产主体,即农业生产者。传统的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意识淡薄,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式生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生产者具有较高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敏感性。因此,农业生产者的这一变化有可能推动农业旅游的更为广泛普及。(2)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传统农业生产基本具有靠天吃饭、畜力依靠、类型单一等特点;现代农业在生产类型上出现了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精确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园等新的变化。[19](3)在农业生产对象上,传统农业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土地制度比较僵化;现代农业在土地制度上允许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土地制度的这一变革为农业旅游用地打开了方便之门。总之,现代农业生产的上述变革必然影响整个农业系统的变动,即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增多、供给者增多,导致竞争加剧、供求失衡、利润下降,进而使农业旅游系统失去平衡并演进。(图5)
3.基于政策等外部要素作用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导致其必然要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较多的推动政策,譬如在资金筹集上专门设立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并且还有农业专项补贴等;在税收上,取消了存续上千年的农业税;在土地制度上,从实行承包制到土地流转制度;在农产品定价政策上,由统购统销到市场定价和统购统销结合;在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政策上,从一味追求农业耕地面积增长、毁林开荒到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适度增加耕地面积及退耕还林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国家在农业生产上实施的政策变革为农业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旅游活动可以获得方便的资金来源;在税收上可以得到较优惠的减免;在定价上可以自由实行市场定价,同时国家还提供保护性价格;在土地制度上农业旅游用地可以方便获得;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也为农业旅游提供了直接的环境保障。总之,国家的农业推进政策为农业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推动了农业旅游系统中供给要素的变革,当然,也间接影响了供需平衡(图6)。
结 语
农业旅游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它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探究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特征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推动农业旅游的理论研究也会有一定帮助。オ
参考文献:
[1]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469-470.
[2]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3(21):18-19.
[3] 王仰麟,陈传康.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1998,53:21-27.
[4] 冯维波.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生态经济学思考[J].生态经济,2001(4):28-30.
[5] 张舒.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业旅游共同参与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
[6] 陈琳.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 卢亮,陶卓民. 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研究[J].商业研究,2005(19):171-173.
[8] 白廷斌,骆静珊.城郊观光农业发展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县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13(2):47-53.
[9] 芮晔.南京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
[10] 颜亚玉.农业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其开发模式[J].农业经济,2008(1):25-26.
[11] 张莹,何佳梅.海内外农业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51.
[12] 方志权,中外都市农业发展之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 2000(1):28-30.
[13] 方原.论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果菜, 2005(6):5-7.
[14] 刑慧斌.当前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02(4):56-60.
[15] 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21-25.
[16] 李海鸥.现代农业的含义是什么?[EB/OL].[2007-02-15].http://www.china.com.cn.
[17] 韩新明.旅游产业网络耦合机制研究[J].管理观察,2008,(9):68-70.
[18]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4): 7-10.
[19] 李东阳.21世纪农业发展七种类型[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1,(12):42-46.
(编辑:夏 冬;校对: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