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南飞

2009-01-14黄竹琴

贵阳文史 2009年6期
关键词:贵阳贵州

黄竹琴

清华学子回黔报春

1948年夏,波澜壮阔的北平“学运”又一壮举:中共清华大学地下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选派数十名家在南方、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党员学生回乡,参加当地斗争,去迎取全国解放的春天。于是便有了该校第一位黔藉学生主动申请回家乡贵州领命者的一幕。这人是两年前由贵阳清华中学以学习成绩优秀保送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的学生梁燕。他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在“学运”中奋勇实干,入团后又新近入党。同学们呢称他为燕子。燕子要南飞了,他怀着浓浓的乡情要回家乡去报春迎春。

由于梁燕是新党员,他申请组织上派给领导人,便只身先来到贵阳花溪打前站,为也是清华大学校友的领导人姚国安的即将到来做好准备。他在母校贵阳清华中学为两人谋职,以教书为掩护。

当时的贵州,敌特控制严密,革命力量多遭破坏。两位地下党员胸怀革命理想干开了。富有领导经验的姚策划全局,热忱机敏的梁成为他的得力助手。根据地下工作需要,梁燕利用人熟地熟之便多参加些公开活动。他在学校周会上、班会上以介绍北平见闻为托,讲近两年革命形势的发展,讲北平“学运”,暗示新中国即将诞生:他协助文学会办进步壁报;他指导学生演出文娱节目,同学们唱起了进步歌《山那边有好地方》、《兄妹开荒》,朗诵起高尔基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民主爱国气氛洋溢于校园。

1949年春3月,姚国安根据上级指示,建起贵阳“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相当于“青年团”,简称“新联”)。梁便与姚亲自逐条制定“盟章”,先发展一些进步师生人盟,个别发展高三学生朱厚泽入党。梁燕亲自秘密刻印“盟章”及革命著作供学习之用。与此同时,他还深入到特务遍布的贵州大学内,依靠“清中”校友,发展“新联”成员,和他们一道在“贵大”建起秘密读书会和公开的歌咏队,经常前去指导学习和活动……

这段时间里,上级又先后增派来党员:浙江大学毕业的安粤和清华大学学子黄培正,从而建起了党的地下组织“中共贵阳特别支部”(简称“特支”)。两组织以“清中”为据点,成员实力增强,分工负责,工作很快向贵阳市内的一些学校、工厂全面铺开,在针对反动统治者的“反饥饿,反内战”等斗争中,配合其他革命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绩斐然。在需要对外联络时,梁燕便化名前去秘密接头,至今安粤回忆当时的感人情景时还说:“梁燕代表组织化名来贵阳市区与我接头,圆圆的年轻的脸,严肃低沉的谈话……我以曾经和这些战友并肩战斗而感到骄傲。”

敌人始终虎视眈眈,1949年5月,特务开始在贵州大学抓人了。6月上旬,“特支”领导人姚国安得知他正受到特务查寻,便决定:他、梁燕、黄培正三人紧急转移。“特支”和“新联”由未暴露的党员安粤、朱厚泽领导,他们和盟员们战斗在黎明前最黑暗之际,参加示威游行,秘密收听解放战争战况。印发解放战争战报传单,编发《告贵阳市民书》,护厂护校……做了大量工作。到解放时,盟员已发展到60多人,以后他们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倍受赞誉,大学学子们作为先驱者,南下来黔建立“特支”和“新联”为革命作贡献的事迹,一直被传为佳话。

新区召唤再战贵州

1949年6月上旬,姚国安、梁燕、黄培正被迫转移。没几天,国民党特务闯进贵阳清华中学搜捕他们,扑了个空,接着进行通缉,他们可真是险落虎口啊!而他们已机警地迅速转移到了香港,准备找临时设在那里的领导单位——上海局(原南方局)城工部负责人钱瑛接组织关系,一打听才知她已转到解放了的武汉的中南局。三人又辗转粤汉铁路到达湖南岳阳,化装成跑单帮的售药小贩,乘木船偷渡,越过国民党的封锁线,到达武汉,见到钱瑛同志,汇报了贵阳的情况,一路惊险之后,才算有了到家的感觉。

接着,梁燕被编人武汉市党训班学习,党籍转了正。学习结束,组织上通知他去办手续,分配到武汉市政协工作。这时他正好了解到“西南服务团贵州干部队”在武汉组建,即将随解放大军南下西进贵州,他是三人中唯一的黔藉学生,这触动着他的乡情,他正在惦念着尚未解放的家乡贵州,牵挂着自己战斗过的这片土地。尽管贵州被人称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至贫至弱”之地,但革命者应该“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他毅然放弃在武汉市的发展,找到贵州干部队申请人队。该队同志欢迎说:“革命需要大量知识分子,你是我们需要的人啊!”该队另一位同志后来说:看到梁燕堂堂的大学生,青年才俊,一心要去贵州,自己都深受鼓舞。燕子又南飞了,于是梁燕换上绿军装,随着大军,于1949年12月3日到达贵阳。

刚解放的新区,百废待兴。梁燕满腔激情再战贵州。他先后在贵阳团市委学校部、青工部、宣传部负责,又到青训班、工训班搞教育,为新区培训干部,最后到市委宣传部管理论教育。他以良好的学养,干一行钻一行,哪里需要到哪里,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留下战绩,直到1952年6月,奉调团西南工委《红领巾》杂志任总编而离开贵州。

乘改革开放春风三度还乡

岁月悠悠,这一去的三十多年中,国事起起伏伏,个人遭遇也曲曲折折。梁燕调去《红领巾》杂志社的几年间,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将刊物办得颇有规模和影响。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四川山乡的基层工作和锻炼。他同样勤勤恳恳,完成自己人生中的又一种历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梁燕得到平反。这时他以前在贵州工作时的老领导,没有忘记当年那位才思敏捷、任劳任怨的家乡弟子梁燕,建议他回黔效力,开始拨动了他内心深处的乡情。而此时他已落实政策回成都《红领巾》杂志任原职,不久后又奉命组建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任社长,之后调任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皆能与时俱进地学与钻研,成绩卓著。这时在业内他已是资深的、享有口碑的出版人了。

1985年底,梁燕仍然申请回贵州工作了。他婉谢了重庆和其后海南的有关同志约他前去搞出版的建议。他想到开发相对滞后的家乡,更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去效力:也感怀少年时家乡和母校对自己的哺育,眷恋故乡的山山水水,特别是贵阳花溪的旖旎风光。他决心三度还乡。此举果然受到家乡人的赞许,贵州著名老作家蹇先艾就曾说:“孔雀东南飞啊,梁燕也回来了!”梁也对人说:“不是孔雀东南飞,是燕南飞!”

然而回去是有责任的,要更上一层楼,取得新成绩。梁燕调贵州人民出版社任总编辑,这时正值该社升格。他依靠党组织,团结同志,思路开阔、决策果断。出书方面,整合原选题,开拓新选题,结合形势,以改革开放为最大关注点。他排除种种疑难,审度,扶持,拍板,首先推出破除两个“凡是”,树改革开放意识的《山坳上的中国》书,在国内引起称赞和巨大反响。接着主持出了《传统与变革》、《现代社会与人》、《决策科学》等丛书。“兴黔富民”亦是重点:于是贵州植物志、贵州动物志、贵州省情、贵州当代作家作品系列、贵州先贤……等方面的书一一问世。还要出高品位的书、创名牌的书,他策划并敦请国内名家编撰推出工程浩大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以及《中外古今文学名著故事大全》等,为贵州人民出版社赢来声誉。还并重管理,较早明确指出图书是教化工具,本身也是商品,要求同时要重视经济效益。较早推出二级核算的管理机制,较早推动出版大楼建成,为后来的较大发展奠下基础,倾注心血,为推动党的出版事业作出贡献。

梁燕离休以后仍关心出版事业的发展,博览群书的他,参加审读图书和稿件,参加《贵州通史》民国卷的主编和部分稿件的撰写,还为母校贵阳清华中学编有关校史的书……把毕生精力献给人民的事业。令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在晚年能亲眼见到祖国在党的领导下获得巨大发展,家乡有了深刻变化。如今的贵州,正以地下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风情瑰丽,成为神奇的贵州,多采的贵州,为世人所称道。

梁燕于2008年6月因病辞世,享年80岁,他毕生忠诚革命事业、爱党爱国爱乡、求进取、迎难而上,团结同志,廉洁奉公,正直不阿,一心为民等优秀品质,受到同志们的广泛称赞和深切怀念。

责任编辑:熊源李守明

猜你喜欢

贵阳贵州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朋友圈
白居易写诗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贵州教育出版社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