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教育的几点体会
2009-01-14董晖
董 晖
亲情教育是当前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情逐渐淡化,父母异地求职,造成亲情疏远;娇纵子女,造成子女对亲情的淡忘。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亲情;开展主题班队活动,让学生感悟亲情;让家长与孩子不拘形式地多沟通,让学生珍惜亲情。
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情感正在被有形无形的代沟取代,亲情逐渐淡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父母异地求职,造成亲情疏远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就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异地求职的父母不得不将子女留给年迈的老人、亲戚,甚至请人代管,造成种种不堪的后果:监护人很少与孩子谈心,亲戚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人难以尽到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责任,许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出现较大问题;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如变得任性、冷漠、自闭、内向、孤僻、软弱,久而久之,对父母怨恨、逆反心理严重,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
娇纵子女,造成子女对亲情的淡忘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亲人眼里都很“金贵”,总是毫无顾虑地溺爱、娇纵:表现好了就给钱买零食,分数考高了也“奖”钱,甚至一分多少钱;或是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撒娇或是撒野,就干脆都一一满足,就是子女惹了祸,也觉得无所谓,照样用钱来摆平一切问题;有的父母因忙于工作,甚至有的只为了自己安逸享乐,也用钱支开孩子。这一系列的溺爱、娇纵、疏忽,导致孩子越来越觉得大人们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都是理所当然,根本不可能去想到大人们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是对他们的“爱”,也就不可能去思考大人们为了要“爱”他们,要付出多少艰辛,因而不知道感恩,淡忘了亲情。
在这个经济发达、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面对种种原因造成的亲情疏远,教师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那么,怎么上好亲情教育这门新课程呢?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亲情教材中有许多饱含亲情的内容。笔者常常利用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亲情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理解亲情的伟大。如《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母爱。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感:对于春天阳光般深厚博大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理解诗意后,就让他们联系自己的亲人,说说他们自己的亲人为他们做过些什么,体会到了亲人的什么情感?学生在回忆与叙述中深化了对亲情的理解。
又如,从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名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中节选的课文《小抄写员》,围绕父与子之间矛盾的一次次冲突,表达出深切的父子之爱,这种爱正是崇高的亲情美。笔者教学这课时,引导学生探求文中人物叙利奥身上所体现的对父母的体贴和热爱,教育学生要理解父母的艰辛,对于父母的关爱,要学会感恩。
开展主题班队活动,让学生感悟亲情以班队教育活动为载体,实施对学生的亲情教育,让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加深对亲情的心理感受,且在加深体验中感悟亲情。为了让学生感悟亲情,笔者设计了许多有关“感恩”的主题班队活动,如《我爱爸爸、妈妈》《感恩的心》;还结合学校的德育目标实施“六个一”活动:给父母端一杯茶,给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给父母交一份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估算一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帐,和父母做一次情感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要感谢父母,时时、事事、处处心存感恩。
笔者还开展了很多诸如此类的活动,如唱感恩的歌,讲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故事,选择一些亲情文章,开展亲情阅读等,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伟大,领悟他人的感恩之心,反思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知恩图报。
让家长与孩子不拘形式地多沟通,让学生珍惜亲情亲情的淡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或工作忙,或远离孩子,或根本不管孩子等原因,与子女之间缺少沟通。为了不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越来越淡漠,教师应为父母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搭起一座爱心桥梁,让他们不拘形式地交流、沟通。如:让家长常给孩子写写信,打打电话,与孩子谈谈学校的生活、说说心里话;让孩子多主动与家长分享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等,不断让家长和孩子体验亲情的温馨而珍惜亲情。
总之,当今社会造成家长与子女亲情疏远,亲情教育已是当前摆在教师面前亟待探讨的新课题。教师只有做有心人,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向国家和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单位:四川省仁寿县清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