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频超声联合诊断阑尾炎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2009-01-14李玉玲
李玉玲
[中图分类号]R57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8-0030-02
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超声诊断阑尾炎虽有一些报道,但至今对阑尾炎的诊断,还主要建立在临床基础上,现将我院术前利用高、低频超声联合诊断和术后经病理证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两者联合探查诊断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2008年,临床可疑阑尾炎行超声检查患者256例,男158例,女98例,年龄7-73岁,平均40岁,病程6h~7d,患者临床上有阵发性或持续性右下腹疼痛或伴恶心呕吐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的病史。
1.2仪器与方法采用HP5000、西门子中狮王超声诊断仪,低频探头频率2.5-4.0MHz;高频探头频率6.0-10MHz。先用低频探头扫查全腹及盆腔,排除输尿管结石及异位妊娠等其他急腹症。再沿输尿管走行方向纵切显示髂窝三角的结构,然后用局部加压检查法,于探头两端逐级加压将周围组织推开,观察是否有肿大的阑尾,确定其位置,再切换使用高频探头观察阑尾壁的厚度、结构及阑尾腔内内容物、周边积液情况。如果髂窝三角未见异常,则交叉更换探头,扩大扫查范围,以搜寻位置异常的阑尾。
2结果
超声诊断阑尾炎236例,其中单纯性阑尾炎9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03例。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3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右侧输尿管结石5例,宫外孕3例,肠系膜淋巴结炎2例。另20例超声未能提供阳性的诊断依据,术后证实均为单纯性阑尾炎。阑尾炎超声检出率为86%。
2.1单纯性阑尾炎超声表现见肿胀稍增粗的阑尾,纵切面为两明一暗的结构,底部为盲端,直径约6~8mm,双边的两明光带(黏膜层与浆膜层)粗糙但清晰,周边无异常回声,腔内有积液时,中心呈暗区,横切时呈“靶环征”。
2.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亦称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超声表现见1肿胀粗大阑尾,直径超过7mm,长轴似蚯蚓状,未端圆钝,阑尾壁尚可见3层结构,浆膜层表面高低不一,内部为不均质的低回声,腔内出现点状强回声。横切时仍呈强弱相间的“靶环征”。阑尾腔内如有粪石、虫卵或气体则呈强回声伴声影。
2.3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超声表现
阑尾体积明显增大,形态不规则,各层结构不能显示,内部呈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如果内膜面的黏膜与黏膜下层的强回声局灶性中断或回声失落,则提示穿孔。阑尾区周围见轮廓模糊,回声不均匀的弱回声或混合回声区,则提示阑尾周围脓肿形成。
3讨论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既往以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使用,特别是结合高频超声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及鉴别诊断率。而且超声对阑尾炎的诊断方法简便、无创伤、无痛苦、便于重复使用,适用于所有具有阑尾炎临床表现的患者。超声对阑尾炎的诊断的敏感性与仪器的分辨率及探查的手法有关。急性阑尾炎有一系列特征性声像图表现,低频探头检查不仅对右下腹疼痛疾病(泌尿系疾病、女性的妇科疾病等)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并且低频探头探测深度较深、范围较广,能比较准确搜寻病变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高频探头探测深度较浅、范围较小,但可以清晰的显示阑尾壁的层次及连续性,短轴观可清晰显示阑尾炎特征性强弱相间的“靶环征”,推测病变的病理类型和严重程度,协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和确定手术方案。高频探头可鉴别肠系膜淋巴结炎,而低频探头则不易鉴别;对于肥胖、位置较深或异位的阑尾,高频探头检出率低,甚至不能检出;低频探头对于表浅而炎症较轻且阑尾较细者容易漏诊,而高频探头则弥补它的不足。因此高、低频联合应用对提高阑尾炎诊断准确率十分重要。另外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利用高、低频探头检查,探查技巧同样也很重要,必要时局部加压,要两端逐级加压,一是缩短病变和探头间的距离,病变显示更清楚,而且阑尾发炎时阑尾僵硬,压之不变。二是可以推开阑尾周围的肠管,减少周围肠管的干扰。局部加压检查法结合超声试验阳性(麦氏点探头加压痛、反跳痛)。大多数阑尾炎可以被检出。
部分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由于炎症较轻,阑尾周围肠管回声严重影响超声显示阑尾,加之阑尾位置多变,假阴性也还不少,阴性结果不能排除阑尾炎的诊断。本组病例中超声不能显示的20例均为单纯性阑尾炎,由超声排除其他疾病之后再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可避免误诊和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