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虚无主义的克服

2009-01-14熊义刚

群文天地 2009年16期
关键词:天道虚无主义观念

一、虚无主义的概念和成因

虚无主义是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它在传统的在上的价值从根基上破灭后,发现生活的无意义

后和自身的必死性且不曾有来世或救赎等,在意识和行动中产生干什么都行都无所谓的想法,残酷野蛮破坏杀戮和慈善积极美好维护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具有同等的合理性或不理性。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都接受或相信了超越形态的或属“心”的观念,比如典型的西方的以上帝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中国的是以天道或道为核心的道德和生活观念。可由于时代的发展阶段和个人的生存年岁和经验的特定规定性而产生出了虚无主义。

具体说来,时代原由是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突破性的大进展,科学对传统生活世界的去“蒙寐”,使一切都展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们的眼睛终于在科技之光推动下张开,发现原本没有上帝及其一系列的超越的生活和道德观念,也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天道。

对于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一套观念都是向上看的,使人眼睛盯着天国或彼岸而否弃尘世感性生活的意义;对中国则是被一套由天道规定的道德礼仪法(儒或佛)或存在方式(道或佛)所束缚和罩住,而这一套观念虽比起西方的一套的观念超越性要弱,但这一套观念始终是建立在一种属“心”、“道”的倾向,其基础是想象的而非“科学”的且并没有真正面对感性的物质性生活,所以对属“肉”的物质性的生活也是一种遮蔽和贬抑,比如现在面对物欲横流的问题人们马上就想到恢复中国传统的智慧去化解等等。这两套不同的观念都是对属“肉”的一种新生活的否弃或遮蔽、贬抑。

虚无主义就时代来说,是这样发生的。它的朝“上”的超越的或属“心”的以上帝或天道为核心的观念在科学的解构或去“蒙寐”下逐渐失落解体,它们再也罩不住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安稳的基础。超“上”的或通向 “心”的道路被极大地破坏和阻塞。而由于人们长期对超越的“上”的或天道的“心”的信赖而对感性的属“肉”的物质性生活的否弃或遮蔽,纵使上帝死了天道塌了,人们不可能立即恢复对属“肉”的物质性的生活的热爱或信赖、亲近,这是朝“下”的生存道路同样被破坏或阻碍。结果人们想往上可又上不去,往下又下不来,这种上不去下不来所带来的焦灼心态和令人难堪的尴尬状态及其由此带来的撕扯感和荒诞感便是虚无主义的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带来的否定性的动荡和飘摇,必然瓦解其根基建立在安稳和肯定之上的生活意义和价值。这里要说明的是,虚无主义不是瓦解了一种价值后去接受另一种价值,它是瓦解了价值之根,致使一切价值都失去了根基,从而导致传统的价值在人的生活中建立不起来,价值之根被动摇或破坏之后便是虚无主义的流行开始。而近代以前的各个时代虽有价值的危机时段,但这种危机多是新价值建立的前兆和准备,不曾有瓦解价值之根的发生的时代,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虚无主义主要是近代的事。

但时代并不造就所有人的虚无主义的心态。虚无主义还和个体的年岁和经验有关,虚无主义一般来讲不可能是童年的产物,绝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生活在当时既定的价值之中或“蒙寐”之中,对普遍价值有着绝对的坚信不疑,纵使有怀疑,也只是对价值现象和事件的疑问,而非对价值之根的怀疑。而“蒙寐”也带给了童年的美好和乐趣,人在童年对“上”和对“下”都没有自觉的认识和区分,此时“上”和“下”是浑然统一的,纵使对“上”和“下”有疑惑或不解也不会造成一种实质性的撕扯,所以童年不会发生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只可能发生在人的认知成熟的青年阶段以后。但就个体来讲,纵使个体步入青年以后,也不意味着所有人一定会发生虚无主义的问题,例如,纵使科学实质上已经杀死了上帝,但仍然会有狂热的成年教徒,纵使传统的天道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被社会普遍接受且已和当下生活相冲突,但仍然有部分人可以躲在它里面寻求寄托和安慰,从而自得其乐。除此之外,就现实生活现状来看,并非所有的普通民众都接受了一套超越的观念体系或属“心”的价值,对那些从小就接受这些很薄弱的人、从小就处在以实利为取向或现实生存法则为导向的人来说,就可以说几乎不会表现出典型的虚无主义症状,所以可以说虚无主义和这些人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谈论虚无主义的症状就必须先明了它的界限。

虚无主义本来是一系列的心理状态以及由这些心理状态带出的相应的系列行动。虚无主义就在一个人的身上的表现来看,按照心理和行动可以分为隐蔽的和显现的。隐蔽的虚无主义者可能在生活中不断经历危机、焦虑、怀疑,但还大体可都按现实的法则,用意志把自身的危机、焦虑、怀疑压制在意识、心理范围内,而在行动显性层面还是坚定实现出某些自己并不坚信的想法,从行动上,基本看不出虚无主义的症状,这些群体可以说人格或心理和行动都多少有分裂的特征。显现的虚无主义者可能抛开现实的考虑或没有顾及到现实的法则,心里和行动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直接就把内心的怀疑和焦虑体现在行动上和生活作为上,比如他们常激烈批判和拒绝外在的现实,带给他们的必然是违背现实法则所得到的惩罚。

此外,由于受意识或反思能力和程度的局限,虚无主义并不被所有具有虚无主义状态的人所认识。要认识到自身的虚无主义的状态必须要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和思想能力,没有一定的反思和思想能力就不能分清虚无主义的来源、成因、本质等等,就可能把虚无主义带来的负面性的情绪归为外在的人事的失败所造成的。

最后,对虚无主义的承受的轻重也会由于其他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对传统的以上帝或天道为核心的观念和信仰接受得越深,一旦面临这些的破灭所受的冲击就必然越大;另一方面,对科学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瓦解那些对非“科学”的上帝或天道的信赖和观念。而以知识为业或拥有更多的知识群体、尤其是所谓人文知识群体,都合乎这两个条件,所以这个群体对虚无主义的感受就比其他人可能会更敏感,也更深刻,在当代,他们走在遭遇虚无主义的最前沿。

二、克服虚无主义的几个方案

第一种只是暂时有意或无意的忘却它,但心里还是隐藏着这个问题,只不过是在为生计所迫的奔劳中无力顾及,或繁忙于现实的世务无暇顾及,但虚无主义不会因此消逝,它会时隐时现地偷空折磨人,无力抗击就会有自杀的念头或行动,这是解释近现代的自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克服途径是权宜之计。

第二种途径是在超越观念或属“心”基础上建立起新价值也即所谓价值重建,这种路径还是在天上、彼岸、属“心”的领域来应对问题。这类解决办法是自欺欺人,因为当下的虚无主义问题和近代以前的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怀疑解构时代的有根本的不同,传统的对超越的属“心”的那一套观念体系的怀疑是新的超越观念和属“心”的观念建立的前兆,但近现代的怀疑则是对其根基、对超越和“心”本身的怀疑和抛弃。所以回归传统,提倡孔孟老庄回到内心或是重提基督教都是不可能的,反而妨碍了我们直面世俗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第三种是克服虚无主义的途径。虚无主义的概念是和形而上学是一对概念,如同大和小、伟大和渺小,虚无主义的根是形而上学。而虚无主义的病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寄希望于形而上学的许诺的幻想破灭而导致的。就如同大人对孩子做了个许诺,你要是做好什么什么,我就用木头或纸张制造出一个能在天上飞的飞机或魔鬼、天使送给你云云,小孩信以为真且深深盼望,可等该大人兑现其诺言时,让小孩失望了,由于长期深切的盼望,失望很严重,可能成为小孩长期的心病,且这种不快或忧郁的阴影还会影响他或她到成年以后,纵使孩子长大后明白大人的苦心也知道纸张是造不出那些东西的,但小时的这个病症或阴影不会全部消除且影响到生活的很多领域。小孩深受善意的欺骗之害,等小孩变成成人后,他或她通过教育下一代不要通过撒谎来获得生活的热情、动力、意义。我相信总有一代最终会解除有意的善意的谎言对生命的残害,从而使其子孙后代通过其他方式过上欢快的健康日子摆脱依靠谎言获得力量度日。

同样一旦我们明白过来天道、神等形而上学的谎言性质,它们长期的谎言许诺对我们心理造成的极大期盼的破灭的绝望就是典型的虚无主义形态。等我们人有哪天具备了足够的勇气,终于彻底地废弃了这些骗人的神话或形而上学,我们就彻底地废弃了虚无主义,它的形态不是我们用新神解决的问题,而是虚无主义问题被连根拔起,我们的生活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我们把价值或意义理想建立在葡萄、早餐、阳光之上。我们的心态或生活不再沉在沉重的忧虑、灰暗的怀疑和破坏、辗转挣扎的痛苦之中,而是活在属“肉”的自然的阳光之中,我们就像一匹愉悦、快活奔驰着的健马。最后结果是当你问何为虚无主义时,人们一脸惊讶,不知你说的是个什么东西。这种途径是根本之计。

第三种途径需要拥有新思想新生活有勇气的人,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求索才有可能实现,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这种至少在中国是鲜有人去做的。第二种是现实中很多人以知识为干活对象的人在努力的,比如回归传统文化或恢复宗教信仰,虽说不太成功。第一种是聪明的虚无主义者在现实中这样做的。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群体。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 [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尼采.朝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尼采. 善恶之彼岸.论道德的谱系[M].谢地坤,程志民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4]尼采.不合适宜的沉思[M].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吴增定.尼采与柏拉图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熊义刚(1985—)男,汉,湖北武汉人,2008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社会学系,现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8级外国哲学方向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天道虚无主义观念
早春
天道
得心应手
钓鱼的观念
漫画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
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