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水彩画表现语言的丰富性
2009-01-14海晓龙刘鹏宇
海晓龙 刘鹏宇
在众多的画种中,水彩画的表现语言是极为丰富的。
水彩画的表现语言不仅局限于透明鲜亮、水色淋漓,水彩画中透明技法、不透明技法、干画法、细密画法、综合材料技法等一直贯穿着水彩的发展历史。在西方水彩早已被定义为“水性材料”的绘画,水彩画技法繁多,表现力极为丰富。
水彩画中对于水的运用要视表达的需要,不应以“水味”作为衡量的标准,更不能以水分的多少来认定是否为水彩作品。即使在我们视为正宗的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水=彩作品中,水分也大多作为调和色彩的一个中间媒介,起着调节色彩浓度的作用,类似油画中的调色油,技法上多以色彩为主,层层薄罩、刻画充分。那种逸笔草草、水色淋漓的笔墨游戏只能给人造成水彩长于表现云山雾水、水乡古镇、轻舟小桥之类的情景写生,难于表现重大社会题材的,不易深入刻画,表现力不如油画丰富的误解。难以摘下水彩画是小品、习作、写生小画种的帽子。
透明不是水彩的专利,油画、国画也讲透明。在古典油画中,透明罩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提香的一幅作品往往要经过几十遍的透明罩染,形成玛瑙般的晶莹剔透。中国水墨画充分发挥和利用笔中所含水与墨的变化,讲究一笔之中要有浓淡、干湿的变化,讲究笔墨只有“透”才能有“韵”。颜色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是各种绘画门类中通用的表现手法,艺术贵在创新,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也在不断地拓展变化。水彩画具有极大的兼容性,且尚处于发展的态势中,那种认为水彩画本体语言是永恒不变的看法必将在历史的潮流中被无情地剥蚀。
观念的革新。西方水彩画自上世纪传入我国,到目前为止不过百余年时间,但在我国普及之广、发展之快是令世人瞩目的。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意蕴有着某些相近的缘故,并于中国人含蓄、洒脱的审美心理相吻合,很快便落地滋生,受到我国画家和民众的广泛喜爱。水彩画艺术常以水色的交融形成了画面透明、轻快、流畅、单纯以及薄、清、秀、空、灵等特点,构成了水彩画艺术语言的个性特征。然而,艺术贵在创新,在艺术作品中,千篇一律的模仿,喋喋不休的重复会令人厌倦。求新、求异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存在的普遍心理。艺术家可以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运用自己认为最适宜的形式和手法去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水彩画既可轻灵飘逸,又可干枯厚重;既有西方油画的细致入微,又有中国水墨的大气磅礴。可以说,它介于两者之间,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可塑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如今,水彩画被理解为“水溶性”绘画,更为水彩画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观念的更新为水彩画拓展出无限的空间。未来中国水彩画必将呈现出题材广泛、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多元共存的新局面。
材料技法的创新与发展。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载体,水彩画和其它画种一样,是这一载体的分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形态的演进,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在材料与技法上不断变革、不断创新,而水彩又怎能仍然以“传统”固步自封呢?
现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绘画材料的改良与创新,种类繁多的绘画媒介为水彩画技法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储备。材料技法也同样与艺术同在,从艺术起源的那天起,各种技法就在有意无意之间不断派生和发展。油画自从扬·凡爱克的材料变革以来,不断革命,从传统的间接画法,到印象派时期的直接画法以及当代综合材料技法的应用,无不体现着艺术语言的不断革新与创造。丙烯材料是20世纪兴起的新型绘画材料,各种添加剂的不断研制和开发更使丙烯画艺术语言丰富多变、日新月异。我们又何必对水彩画中材料、技术的改进,在“是不是水彩画”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呢?当今美国的水彩画坛,水彩画的基底甚至扩展到了画布(特制的水彩画布)塑胶板和石膏板上,水彩已被界定为“水溶性”绘画。纵观20世纪的中国画、油画,其观念与手法不断更新,材料与形式不断拓展,充分体现了兼收并蓄、大胆创新的精神。国画与油画的发展,无疑为水彩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时代是进步的,材料必将不断革新、发展,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材料,克服水彩画工具材料的弱点,拓展水彩画语言的表现力,推动水彩画的发展。水彩画才能真正地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现代水彩画的新局面。20世纪,由于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水彩画表现形式的变革。在现代绘画中,各种材料、技法的发现与运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20世纪的一百年间,水彩画坛呈现出艺术观念多元化,艺术样式和艺术手法的多样化的繁荣局面。
如美国水彩画巨匠怀斯,从技法上来看,它有着很浓重的传统意味。在现代艺术盛行的美国,怀斯依然是用几百年前意大利盛行的古典蛋彩画技法作画。但同时,它又是个革新者。怀斯把蛋彩画的细腻画风,以及多层罩染的方法融入水彩艺术。他刻画的人物细腻而深刻,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怀斯常常用多层画法,加上色点笔触,把亮部处理得细腻坚实;而在画暗部时,则采用直接画法,又追求空灵和概括;在形体的转折处,对结构和固有色都控制得十分到位,建立了浑厚的形体关系。怀斯的作品展示了丰富的水彩技法,成为当代水彩画发展史中最具影响的杰作。
美国画家麦松完全继承了传统水彩画技法,借助水的流动和融合,创造了一种韵味十足诗意浓厚的水彩画。在绘画的造型准确度上,他的画不亚于英国水彩画名家弗林特。在运用色彩的对比上,更有他们的“一技之长”。补色的对比常常获得响亮的艺术效果。同时,在艺术实践中,把有色纸底的实验做得非常成功。这一点成为他个人风格上不可缺少的特色。
照像写实手法利用多层罩染,局部完成的技法将水彩画达到乱真的程度。如照像写实绘画,这些画的创作是用高清晰度的照片来作资料。画家借助摄影器材,把肉眼难以看到的微观世界展示给观众。他们借助照片提供的形象,光影等细节进行逼真的刻画,对照片进行再创作。在画面中画家藏起笔触,藏起画家的个性,追求客观真实。这种绘画使观众产生一种视幻感——像摄影照片一样真实,其视觉效果与传统水彩画的轻快滋润、流畅空灵,水色交融大相径庭,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冲击。画家有美国的查克·克洛斯、詹姆斯·托克史、斯蒂文·汉克斯等人。
纵观近二十年来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已取得了质的飞跃。一些画家在创作中吸取了中国画、坦培拉绘画、油画、版画、民间艺术之长处,结合丙烯等新型化学合成材料,成功地探索出新的表现形式,拓宽了水彩画的表现语言。
如著名的水彩画家王肇民先生在水彩画纸上预涂底色,克服了纸张变色,确保了颜色的稳定性,又加强了色彩的鲜明度。王肇民打破了水彩最多能画两遍的说法,在某些部位里时常反复皴擦、渲染,并能保持色彩效果强烈而不腻。他重视用笔,注重色彩、造型的力度,把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基础、诗的境界融于一炉。他的作品具有大匠风度,创造了恢宏博大的风格,能感到强劲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震撼,在水彩画艺术里拓展出一个新的境界。
黄增炎反对水彩画轻快、流畅、水色淋漓的雷同倾向,追求浑厚、刚劲的视觉效果。他说:“轻快,透明容易造成单薄和简单,容易流于表面。我以为艺术作品最根本的因素是品格,即审美质量、风格、境界,即表现深度。水彩画能否一反常态,做到结实、浑厚、深刻,就看工具材料怎么用。老实说,我不太喜欢轻快、明丽,这种逆反心态恰好促使我勇于创新和大胆尝试。”他用刷子代替常用的水彩画笔,用丙烯底料作底子,在颜料中调入蛋黄乳液等媒介。他的水彩画自创一格,与众不同。
苏海青在画面上灵活、自由地综合运用了水彩、水粉、丙烯、国画颜料等,充分利用颜色的流动、渗透、扩散、沉淀,形成丰富的肌理变化。整体流动、酣畅的气韵与局部透明、不透明的精雕细刻,相映成趣、气势非凡。
实践已证明水彩画语言是极其丰富与宽泛的。在飞跃发展的新时代里,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的视野总是不断向前伸展的,那么,水彩画也必将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注释:
(1)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第3页,第4页,第161页。
(作者单位:海晓龙/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鹏宇/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