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资源价改破冰
2009-01-12了然
了 然
近日,中国水、电、煤炭、天然气价格涨势持续,伴随的则是日益强化的通胀预期。
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电价调整方案,自本月20日起全国非民用电价每度平均提高2.8分钱。
从电力供应安全角度看,上调电价有利于改善电网企业经营状况、缓解电网建设资金筹集困难、加快电网建设。自去年12月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今年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水价调整、呼之欲出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加上电力作为能源价格改革“最后堡垒”的破冰,2009年注定是“中国能源价格调整年”。
电价调整有助缓解煤电矛盾
国家电网公司能源研究院总经济师李英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气候变暖压力增大问题,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资源尤其是能源价格的调整将起到关键作用。这也是目前能源价格改革步伐加速推进的大背景。
电价调整方案显示,此次上网电价的调整体现为有升有降的结构性调整,上网电价上调的省份多于预期,下调的省份与预期相近,但下调幅度小于预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山西、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海南在内的10个省市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上调0.2-1.5分;而包括浙江、福建、江苏、上海、辽宁、河南、广东在内的7个省市下调0.3-0.9分,同时适当提高部分电价偏低、亏损严重、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的小水电和老水电企业上网电价。
据了解,此次电价调整暂不调整居民用电价格,居民生活用电拟逐步推行阶梯式递增电价,用电越少价格越低,用电越多价格越高。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实行阶梯式递增电价既能合理反映供电成本,又能兼顾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承受能力,避免“一刀切”的问题。
针对电力价格改革,近年来中国政府正在逐步确立科学的定价制度,如对燃煤机组实行标杆上网电价制度、煤电联动机制、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等。对于电力企业上游的煤炭而言,尽管不会直接受益于电价上调,但此次电价调整在年度电煤合同价格谈判前夕,有助于缓解煤电企业间的矛盾,对来年煤价的确定形成利好。
今年,国家发改委再次明确表态不干预电煤价格谈判,煤炭价格由供需双方自主决定。随着近日山西展开了全面的煤炭资源整合,大量的小煤矿被关闭或被兼并,煤炭市场集中度得到提高。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煤炭资源整合还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煤炭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加剧,其价格话语权更得到加强。此次调价虽然不是煤电联动的实施,发电企业也并非全都从中受益,但却解决了上一次联动调价的遗留问题,也为下一次联动打下基础。
天然气价改释放上涨信号
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表示,天然气改革今年不会出台。从去年年底开始,行业内就预期,在2009年年底之前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将随西气东输二线的定价而出台。尽管未透露最终出台的时间,但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预测,最迟不超过2012年。
有分析指出,推迟方案出台很可能是因为近期价格调整比较频繁,防通胀的压力比较大。工业气价大幅上调可能进一步加剧企业的压力,提高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油、水、电价的调整都只是单纯的产品价格调整,而气价调整将伴随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的出台,涉及定价公式、分档定价、国内外接轨等诸多问题,比较复杂。
中国662个城市中已有近200个城市建有天然气管网,去年天然气供应总量达到807亿立方米。预计2010年,供气城市将增加到270个,天然气消费将达到1500亿立方米。届时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约300亿-400亿立方米,而到2015年,缺口还将扩大到500亿-600亿立方米。
近期,中国暴雪天气造成各地天然气需求量大增,而供给方表示已开足产能仍不能满足需求,这导致全国许多地区出现“天然气荒”,部分城市缺口达40%。国内天然气批发价格在半个月之内平均每吨暴涨500-700元,平均涨幅已超过20%。
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天然气价格改革开始实行,国内价格也不会马上和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价格将会平衡消费者和供应商利益进行适度的调整,但天然气价格的上涨确实能够消化进口气的成本,改变目前国内外价格倒挂的境地。目前,中国气价仅相当于国际天然气价格的4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以与国际接轨为最终政策目标的话,那么国内天然气价格还将上涨60%。
杨建红表示,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将着眼于平衡供应商和消费者利益,原来由国家指导出厂价和管输价,地方政府定价终端价格的模式暂时不会改变;但是否推行天然气“混合定价”,即根据进口天然气和国产天然气的权重比进行定价的新模式,目前对进口天然气应占比重的问题仍存争论。天然气价改无疑令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上涨信号更为明显。
建立“政、企、消”三方定价机制
11月10日,成品油价格完成最新一次调整,随着燃油税开征和成品油定价机制执行,油价调整已经日益常态化。根据以往多次价格调整的经验,价格改革就是涨价也成为老百姓的普遍认识。
今年7月20日,甘肃省物价局就兰州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召开听证会,有关部门提出两种方案,一是上涨0.3元/立方米,二是上涨0.4元/立方米。“这根本不是涨与不涨的判断题,纯粹是涨多少的选择题。”听证代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何文盛会后无奈地说。而近年来,类似的“听涨会”陆续在许多城市不断上演。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认为,虽然听证会代表了一种进步,对企业也形成一种压力。“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是,企业给予的成本信息时常是不透明、不合理的。虽然有一些亏损严重的企业确实有调价的需要,但也不排除某些企业存在浑水摸鱼的情况。”
“除了成本不透明之外,以单个企业的实际成本作为定价依据,也是缺乏科学性的。另外,更重要的是,即使成本真的提高了,由于垄断的存在,企业有没有责任去降低成本也是一个问题。”中国社科院财政贸易经济研究所价格室主任温桂指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改革不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但目前“成本+利润”的定价机制再加上公用事业领域垄断的现状,使得公用事业企业提出调价要求时,往往从部门、行业的利益出发,向政府提出过分或不合理的要求,甚至采取多报成本支出的办法来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因此,所谓政府定价往往演变成企业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结果是成本涨多少,价格就提多少。
而且,涨价的基本依据缺乏说服力,包括列入定价的成本范围不清,成本审核不彻底,财务审计缺少公信力,公共企业的高工资、高福利和高消耗,企图通过价格改革转嫁成本,而不积极节能降耗,提高竞争力,主动适应市场等等。
如果价格今后真的可上可下,定价机制其实可以说是件好事。但在中国,由于体制原因,公共产品一直是政府提供为主的态势,公共产品提供企业基本通过各级政府补贴生存,而导致公共产品价格低廉,被消费者过度消费。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被扭曲的能源价格与其他生产要素价格,能源价格调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上涨几乎就成为唯一的方向。
对此,专家建议,公用事业市场化转轨,应建立有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加的价格协调机制。通过共同谈判、协调,按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应有权益,又能保障生产者开展正常经营的积极性,防止有的企业滥用市场垄断力量来谋取高额利润。
同时,能源垄断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应回报社会。在2007年之前,除所谓的“暴利税”之外,代表全民经营的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央企几乎不向国家缴纳任何利润。2007年以后也仅按10%的比例上缴国有资本收益而已,同时中石油、中石化每年还从国家获得巨额财政补贴;政府在拿到垄断能源国企上缴的暴利税和红利后,按道理也应用于补贴城乡低收入居民的能源支出。
控制通胀和推进价改历来两难
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指数比较低的情况下,被看作是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合适时间窗口。根据统计数据,由于各项应对危机的措施已见成效,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而与去年同期相比,资源价格普遍有所回落,9月份国内CPI同比下降0.8%,PPI同比下降10.11%,较低的价格指数水平给资源产品提价留下了空间。
但从近几个月的走势来看,PPI和CPI增幅已经双双进入上升通道,预期在2010年将“转正”。一方面反映当前经济恢复势头确立,经济主体对成本的承受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也带来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加上中国为拉动经济回升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为此,专家担忧,一旦大规模价格改革实施,势必引起多种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大幅度涨价,有可能引发新一轮通胀。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居住类在CPI中的比重为14.69%。其中,水费、电费、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其他燃料五项占居住类比重的40.8%。以此计算,公共品在CPI中的比重约为5.99%,高于猪肉在CPI中为3.03%的比重。因此,如果上轮通货膨胀引发的主因是猪肉涨价,那么现在一个比猪肉对CPI影响更大的公共产品的集体大幅涨价,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国内通货膨胀。
中国由于定价方式还没有市场化,不仅仅是资源产品价格被低估,大多数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资金等,价格也都存在被刻意压低的情况。金融危机冲击的减退,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再次上扬,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问题,也再一次浮出水面。
毫无疑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过程,具有通胀性质,因为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农产品或者食品价格的提高、能源价格提高和人力成本抬升等带来的通胀过程。
1980年后,中国启动了价格改革,推动了消费品价格的市场化。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垄断利益、通货膨胀等多方面的原因,价格改革并没有彻底完成。实际上,中国在2007-2008年的新一轮通货膨胀,是过去30年被管制价格的全面反弹,带有为从前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埋单的性质。成本正常化的过程,并非短期就能够完成,即使被金融危机等外在因素短暂打断,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仍将是大势所趋。
回顾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价格闯关只是匆匆放开价格管制,而并没有进行市场化改革、消除进入壁垒,使得在需求缺口的推动下,物价迅速走高。事实上,一旦放开竞争,生产者可以通过投资迅速弥补这个缺口,从而平抑物价。
如果从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的角度考虑,在通胀尚是“隐忧”之际进行改革,才有能力充分消化要素价格上涨对终端消费品价格的冲击。因此在CPI即将迈入正值的通货膨胀周期之际,资源价格改革显得更加紧迫。据测算,水费、电费、液化石油气等产品在CPI中的比重约为5.99%,远低于食品类33%的权重,即使因为资源价格改革,推动公共产品价格上涨,对于CPI所产生的影响有限。
为此,引入竞争机制,将相关的行业推向市场,让民间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营造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只要竞争机制形成,政府同时放开对公共产品的价格管制,让市场决定公共产品价格。可以预见,到那时公共产品价格只涨不降的现象必将终结,其价格变化也将有利于公共产品提供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才有利于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资源产品涉及面广,价格提高势必影响到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专家建议,要稳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进行结构性调整,先改革工业领域的能源价格,后改革生活领域的能源价格,同时,要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直接补贴,减轻消费者负担。也只有在保证影响和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才能够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