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布局世界能源版图
2009-01-12仲维
仲 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明显加快了海外能源并购的步伐。
11月3日,中石油与英国石油(BP)组成的联合竞标体(下称“中石油-BP”)与伊拉克政府签订了开发鲁迈拉油田的最终协议。伊拉克油气开采招标大门关闭30多年后首次开启的第一单中国有份。
鲁迈拉油田的油气储量约170亿桶,海湾战争后,由于国际制裁等原因,油田产量长期低迷,目前平均日产仅为95万桶。根据协议,中石油-BP需将鲁迈拉油田的日产量提高两倍左右(285万桶/日),而要实现日产提高两倍的承诺,所需投资将在100亿美元以上。有媒体称,这是中石油目前在海外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规模最大的项目。
该项目中,中石油-BP获取的报酬仅为2美元/桶,同时可能还需向伊方缴纳至少35%的税。“2美元的利润,中石油、BP只能是获取微利,赚不了多少钱。”此外,开发协议约定的是固定报酬,在长达20年的合同期里,随着时间的推移,2美元/桶的实际收益还将会随着美元贬值、通货膨胀预期、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等因素而不断减少。
目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高达2140亿桶,仅次于沙特和伊朗而位居世界第三,占全球总储量的10%左右。面对这个巨大的石油库,尽管投资伊拉克油田需要大笔资金,还要冒当地局势动荡、战争频发的风险,世界上主要石油公司依然为分一杯羹而趋之若鹜。此次投标,中石油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看重的还是以此为契机进入伊拉克乃至世界石油资源版图的战略意义。
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一度因发现大庆油田而甩掉“贫油国”帽子,成为石油出口国。随着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石油消耗量剧增,从1993年开始,中国重新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至2008年年底,海外石油依存度已达52%。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为20067万吨,同比增长9.5%,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国家发改委一份内部报告指出,中国石油消费正以年均6.8%的速度递增,而中国石油产量的年均增幅仅为1.6%。据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超过840万桶/天,几乎等于全球新增的石油产量。
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分别高达65%和76%。而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一系列严峻的国际环境。广泛参与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实施维护石油安全的对外战略,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以来,中国在资源能源外交领域频频出击,先后与多个能源出口大国签订了实质性的能源合作合同,中国多年来想要推进的能源进口多元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指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俄罗斯、巴西等资源国家资金紧张,融资需求上升。对于中国来说,协议签订后,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油源,提高能源安全性。
参与中国政府多项海外石油并购的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陶景洲表示:“金融危机给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来机会,石油资产价格较低,许多国际企业盈利状况不好,手头较紧,而中国企业现在有着较为充足的资金储备,具备购买实力。”此时,无论是参股还是收购,成本都比较低,政府干预也相对较少,为中国获取某些战略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其次,政府间的谈判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以往,中国与油源国之间的合作基本上以贸易为主,不存在两国政府层面之间的沟通。但今年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在资源领域内的重大突破,无不与政府间的沟通和推动息息相关。除了中石油在伊拉克鲁迈拉油田大的突破(未来产量将达到1亿吨/年,而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为4000万吨/年),其他公司在海外也都有所斩获。
有分析指出,随着经济的复苏,未来的石油资源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一方面,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会更加关注资源投资;另一方面,产油国的要价也可能会更高。这些都将成为中国未来海外资源圈地的障碍。为此,政府应该继续搭建平台,为商业谈判减少一些壁垒。
油储版图“多元化”
尽管中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有赖于能源品种的多元化,在煤、油气消费增长的同时,要逐步增加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洁净高效能源的比重,但是在近20年左右,石油作为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品种,它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瓶颈和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据路透社报道,中石油为抢下伊拉克最大油田投标,中国政府之前与伊方签署了一项同意减免伊拉克所欠中方84.7亿美元债务总额中80%的协议。尽管伊方表示,中国企业不会因此在投资竞标中获得特殊待遇。显然,对中国企业来说,借助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收购海外资源,不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也蕴含着长远的国家利益。
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专家汉斯•摩根索曾经有一段较为深刻的描述:“谁能把它们(石油)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来源,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美国,在一段时间里还有法国,在近东从事那种被适当地称为‘石油外交的活动,即建立势力范围,从而在某些地区得以独占石油储藏。”
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八成以上。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有利空间正日益缩小。中国在海外的石油资源产地往往只能分布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区。
为此,有学者提出,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的份额及石油运输的安全。除了在中-北非、中亚-俄罗斯和中国南海等石油资源富饶地区参与竞争外,还要参与西非、拉美、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的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寻求广泛的海外油气资源来源,以拓宽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空间。
近年来,中国来自非洲的进口石油越来越多,但就目前来看,不管是从进口地理位置,还是从运输成本来看,中国未来最大的石油进口地还应该是在中东。目前,中东进口的石油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40%左右,但是,中国还是希望石油的进口来源能够多元化一些,中亚、俄罗斯、巴西、非洲都会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在尼日利亚、伊拉克、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挪威、加拿大等地都具备了石油项目勘探权益。除海外并购外,中国今年在油气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也频现“大手笔”,与俄罗斯、巴西、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国签署了一系列“贷款换石油”协议。
11月4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leo Brasileiro SA)签订总金额高达10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而在今年2月17日和20日,中国与俄罗斯、古巴分别签署2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2月17日,中国与委内瑞拉两国投资基金总额还由60亿美元增至120亿美元。
“走出去”能源战略
除了石油方面,中国政府与国有企业还加快了其他重要资源的海外并购力度。2月12日,中铝斥资195亿美元收购力拓;2月16日,五矿集团斥资17亿美元全资收购澳锌矿公司;2月24日,华菱钢铁斥资7.7亿美元收购澳第三大铁矿石商16.5%股权……战略能源投资成为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核心与亮点。
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9》预测,全球天然气供应将出现严重过剩,到2015年过剩量将高达2000亿立方米。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需求强劲的中国,无疑碰上了难逢的好“气”机。
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天然气仅占3.4%,与世界平均的24%差距巨大。在全球天然气过剩的情况下,中国有望借此实现能源结构大调整,突破发展天然气产业。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上,结构失衡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不健全。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8.5亿吨标煤,这其中煤炭、石油分别占了69%和20%,天然气只占3.4%。天然气消费3.4%的比重,与世界平均的24%相比明显严重偏低。
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中国的天然气产量要达到92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要达到5.3%,这一数字比2006年的多出一倍左右。“要改变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天然气资源是核心问题。全球天然气供应过剩,对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难得机遇。
以前,中国谋求能源保障的努力被一些国家解读为能源威胁,中国的能源进口多次遭到阻挠。在天然气过剩的情况下,资源国会积极地寻找市场,中国的地位将提升,议价能力也会增强。
目前,中国2万多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除了大量购进美国国债之外,投入未来经济发展必需的战略性能源,正是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瞄准的方向。而能源布局的背后,也是中国近年来能源“走出去”与“多元化”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积极布局海外战略资源,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快速发展的亚洲经济乃至世界格局中将要扮演的角色。
世界能源版图争夺战
中石油竞标伊拉克鲁迈拉油田,扣除投资成本后每桶原油报酬仅为2美元,远低于之前提出的每桶3.99美元的报酬。有媒体担心,中国油企在冒着较大的商业风险,过高的收购价格可能会让企业吃亏。
麦肯锡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67%的海外收购是不成功的。尤其是能源这类敏感行业的收购,更容易导致所在国民众的敌对情绪。
而中国在能源方面的海外并购,最先遭遇的是政治上的阻力。中海油在2005年以185亿美元报价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最后告吹就是因为政治阻力。“就算收购已经获批,也不意味着该收购成功。获批后把钱交了,只代表收购才刚刚开始。”能源行业的投资往往会是几十年,并购后的整合、公司的化学反应,如企业决策机制与当地文化背景的融合;原公司管理层的去留、管理团队在当地实施的模式与企业模式的相匹配;被收购国在文化、宗教、心理、经济等各方面的差异等,都将成为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
目前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争夺已进入高潮阶段。在中国加紧进行能源的全球战略布局时,与周边国家及美国等在能源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也将日益影响到国家的外交政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在进行自己的能源战略布局时,比较容易产生冲突的主要有:1、美国在全球石油资源战略布局及石油开采区域和运输线路等关键点上,对中国的遏制非常明显;2、能源海外依赖度高于中国的日本,与中国在能源方面愈演愈烈的争夺态势;3、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近邻印度,对资源的需求量强劲增长,与中国在能源上产生竞争。
2002年,日本以70亿美元贷款为条件的“插足”,“搅黄”了中国所期望的“安大线”。俄罗斯远东输油管线成为备受瞩目的“政治+能源”项目的典型。为了确保在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输油管项目中取得比中国更优先的购油权,日本政府正在考虑将给俄罗斯的贷款提高到90亿美元。
“国与国之间的能源竞争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各国的能源需求在增长,从国际市场来看,能源供给还比较紧张。能源战略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长远发展,为了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都会采取一系列手段,包括外交策略,来加重竞争的筹码。”
根据综合预测,到2012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按照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2030年保持适度增长,以及2030年人口达到14.7亿,综合考虑人均GDP、基础设施完备程度、社会财富积累水平等社会发展情景,强化能源节约与技术进步等条件,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将分别达到34亿吨和41亿吨油当量。
“通过节能降耗,积极发展新能源,通过共赢的手段实现全球能源配置,中国有可能用发达国家一半的人均能耗实现工业化。”但仍然大约需要700亿吨油当量的能源才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实现。
全球配置和多元能源是中国能源供应的必由之路。中国应用更开放的眼光,用促进全球和谐发展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能源市场,推动世界能源市场体系变革,把全球能源配置和国内能源发展同等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