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72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

2009-01-12李秀英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33期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中西医结合

李秀英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复发性口腔溃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中药方剂。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能明显减少患者复发次数和程度,促进溃疡愈合、延缓溃疡复发,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腔内科; 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27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63-02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中医称“口疮”,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口腔软组织,病程超过1年以上,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性疾病。ROU在口腔黏膜病中发病率最高,且多发于青壮年。据资料表明,20~34岁年龄段最易患病,女性比男性多发[1]。本病周期性复发而又有自限性,病因复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治疗上,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完全防止ROU的复发。临床上采用局部治疗结合全身治疗可延长其间歇期,缩短其发作期,但很难根治。局部治疗可以消炎、止痛、促进愈合为主要原则,全身治疗以针对病因、减少复发、促进愈合为主要原则[2]。本院于2006年8月~2008年12月对收治的ROU患者7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ROU患者,均符合《实用口腔科学》中ROU诊断标准[3],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24~68岁,平均46.2岁,病程1~6年,平均每1~4个月复发一次。所有患者除口腔溃疡外未见其他口腔黏膜损害,无全身系统性疾病,近3个月内未接受过抗病毒和免疫制剂治疗,血常规化验正常。按照随机原则,设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在局部消炎、止痛的基础上,予患者口服左旋咪唑45mg,3次/d,7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配合维生素C 200mg、维生素B1 30mg、维生素B2 20mg,每日3次口服。并用3%过氧化氢溶液和生理盐水冲洗溃疡面。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心火亢盛证、脾胃实火证、阴虚火旺证以及虚寒证分别加用中药方剂。(1)属心火亢盛证,多由心经有热,心火循经上炎,或心热下移小肠所致,其口疮特点为:①好发于舌尖部、唇部;②口疮溃疡充血,疼痛明显;③病程短,起病急;④有口干、面赤、心胸烦热、溲赤涩痛、大便干结。中医治以清泻心火,清心养阴为法,中药方剂加生地15g、木通10g、甘草6g、竹叶10g、黄连10g、焦黄柏15g、栀子15g、赤芍15g。(2)属脾胃实火证,多因脾失健运,邪浊积蕴,久困中州,而脾胃伏火,脾胃积热,内灼上扰,熏灼口舌,伤其津液所致。其特点为:①口疮溃疡数量较多,甚则成块成片,多分布在舌边舌下,颊内唇侧或齿龈,溃疡凹陷基底灰白有伪膜,周围黏膜色泽浅红或淡白;②口干烦渴不欲多饮,消谷善饥,脘腹满闷,反酸嘈杂,恶心肢困,口黏腻不爽,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泻脾胃伏火,健脾和胃。中药方剂加生石膏20g、炒栀子15g、甘草6g、霍香15g、防风15g、龙胆草6g、炒黄芩15g、泽泻15g、本通10g、前仁15g、当归10g、柴胡15g、生地15g。(3)属阴虚火旺证,多系胃火炽盛,劫阴耗气,或因素体阴虚,真阴亏损,虚火上炎熏灼于口为患。其口疮特点为:①口疮反复发作,此起彼伏;②口疮溃疡色淡红,表面光红,伪膜少,五心烦热,溲黄便干,脉沉细或细数。中医治疗以滋阴降火,清热生津为法。加生石膏20g、熟地黄15g、生地黄15g、麦冬15g、知母15g、牛膝10g、山药15g、山萸肉15g、泽泻15g、茯苓20g、丹皮15g、甘草6g。(4)属虚寒证,系脾胃虚寒,健运失职,升降无权所致。其口疮特点为:①口疮反复发作,以疲劳过度为透因;②发病时溃疡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溃疡色呈淡红或淡白,周围无明显红晕;③舌质淡,舌边或有齿印或淡胖;④伴见面黄肢冷,神倦乏力,纳呆,腹隐痛便溏,无口干便干尿黄等火热症状,脉沉细。治以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为法,中药方剂加人参10g、白术15g、干姜8g、吴茱萸10g、黄连5g、大枣8g、甘草6g。以上中药方剂常规水煎,1d 服2次。共取汁药500mL,早晚各250mL温服,每日1剂,连服10d为1个疗程。间隔1周再用药进行第二疗程,根据病情连用2~3个疗程,治疗期间禁酒及刺激性食物。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口腔医学会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于2000年12月通过的“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4]。治愈:口腔溃疡创面愈合,疼痛消失,不影响进食,口腔溃疡1年内基本不复发;显效:溃疡创面基本愈合,3d 内疼痛及其他症状消失;有效:5~7d 内自觉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溃疡数目减少,直径减小;无效:1 周内溃疡未愈合,疼痛及其他症状未见明显消失。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ROU是口腔黏膜病变中的常见病,本病病因复杂,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微量元素缺乏或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维生素缺乏等有关,病因较复杂[5]。对本病的治疗可分为局部和全身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局部治疗ROU优于全身治疗,但是长期及反复发作的患者,虽然局部治疗效果不错,但只能治标不治本[6]。因而,在治疗上要标本兼顾,除了运用常规西药左旋咪唑和维生素类药物外,中医证型分别加用中药方剂。左旋咪唑能使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机体恢复周围效应细胞的功能而达到免疫调节作用,又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成熟,对致病菌的感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维生素B和维生素C是维持中枢和周围神经及自主神经代谢平衡的辅助药物,能促进上皮细胞修复再生功能,消炎止痛,加快溃疡愈合及免疫调节、非特异抗炎抗过敏的作用[7]。(1)在心火亢盛证中,生地黄甘苦性寒,使心火得制;木通苦寒,使热从便解;竹叶甘寒,清心除烦;黄连苦寒直折,清心经实火;黄柏苦寒泻下焦相火;栀子清三焦之火;赤芍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上药共奏清心泻火,清心养阴之效。(2)在脾胃实火证中,生石膏辛甘而寒,以清解伏火;栀子体轻性寒,清上彻下,为心脾两清;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脾实火,下清下焦湿热;泽泻、木通、车前仁清热利湿;柴胡、藿香芳香发散,透邪解表,和中降浊;防风升散脾经伏火。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甘草调和诸药。上药相伍,泻中有补,利中有滋,清泻与升发并用,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乃可相应而愈。(3)在阴虚火旺证中,生石膏甘寒入胃,以清有余之胃火,退热生津而止渴;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山萸肉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丹皮配山萸肉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而渗脾湿;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知母苦寒质润,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取其金水相生之义;麦冬甘寒微苦,合生地黄养阴生津止渴,助熟地黄滋肾水润胃燥,上清肺燥,中清胃火,下滋肾水,为清补兼施;牛膝导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诸药合用,共达滋阴降火,清热养阴之效。(4)在虚寒证中,干姜辛热,驱寒,温健脾胃;人参补益脾气;白术补脾燥湿,三药一温一补一燥;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大枣甘缓和中,黄连苦寒治热,两药甘寒反佐以制吴茱萸辛燥,助人参补虚扶中;甘草益气补中扶正,调和诸药,共达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效。在治疗过程中,嘱患者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多饮水,还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ROU,疗效可靠,促进溃疡愈合,能明显减少患者复发次数和程度,能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麦伟持. 养阴生肌散治疗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的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2009,20(2):75-76.

[2] 段宁,王文梅. 从循证医学角度评价中医药治疗ROU 相关文献[J]. 江南中医药,2004,25(7):50-52.

[3] 韩芳,张智靖. 青梅溃疡膜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88例[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8(5):810-811.

[4] 中华口腔医学会. 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17(4):277.

[5] 周青. 经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探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79:87-88.

[6] 胥红,苏葵,刘蜀凡. 多抗甲素联合肿瘤安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疗效观察[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4):478-480.

[7] 周伟民,陈伟红,张群芳. 复发性口腔溃疡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探讨[J].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191-1193.

(收稿日期:2009-06-16)

猜你喜欢

复发性口腔溃疡中西医结合
口疮清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
胸腺肽对5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