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议论中资银行股遭抛售
2009-01-12
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管克江 本报记者 段聪聪
中资银行股份在新年开始后接连遭境外投资机构抛售,引发市场对外资撤出中国市场的担忧。对此,境外媒体大都认为近期的套现行为源于这些境外金融机构的资金问题,但也折射出中外银行合作过程中“预期与现实的落差”。
外资套现是为补自己窟窿
继2008年年末瑞银集团抛售34亿股中行股份后,美国银行和李嘉诚基金会分别抛售了56亿股建行股份和20亿股中国银行H股,短短的10日内三家投资机构套现约320亿港元,导致8日的恒生中国H股金融行业指数下跌5.64%。而据《华尔街日报》9日报道,苏格兰皇家银行也宣布正在审视所持有的中国银行股份,但“尚未决定是否出售”。
《华尔街日报》8日分析认为,外资银行套现中国银行股,是急于修复因金融危机而恶化的资产状况,以填补自身的窟窿,和中国市场走向关系不大。据彭博新闻社8日报道,苏格兰皇家银行考虑抛售中国银行H股是为了冲抵去年高达70亿美元的亏损。香港redford证券公司的负责人说,此举和中国的银行质量及前景关系不大,主要是由于全球金融机构需要改善资产平衡表。但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此举对中国来说是雪上加霜,将加剧外资出逃的危险。高盛集团报告指出,苏格兰皇家银行一旦真的出售中国银行股份,会引起其他外资“跟风”。目前,高盛、安联保险和美国运通合计持有着中国工商银行7.3%的股权,它们同淡马锡公司也可能减持中国银行类股份。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梅君认为,外资减持中资银行股份的原因首先是一些外国投资机构本身的现金流有套现的要求,特别是瑞士银行和美国银行。美国银行刚刚收购了美林证券,想必需要资金进行周转。其次是它们的投资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他认为,外资的减持行为是合法的市场行为,无可厚非。而且,减持股份的境外投资机构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从这一点来说,也有利于增加未来中资银行引进外国投资的谈判砝码。
凸显中外银行合作的困难
上述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持有中资银行股份始于2005年。在中国政府注入资金并剥离不良资产后,建行于2005年10月上市,美国银行适时以约30亿美元持有了建行9%的股份,瑞银也在中行上市时以5亿美元购入股权进行战略合作。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外资银行抛售中国银行股,不是因为与中方合作伙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尽管双方合作也存在着困难,但并非所有外资持股都面临抛售,如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北京银行16%股权的交易就相当成功,该公司去年10月份还表示打算将持股比例提高至20%。但是,“大规模地减持也凸显出中外银行合伙关系所面临的困难,原因是预期与现实并不一致,彼此都对对方的表现感到失望”。报道援引波士顿咨询公司迈克里斯的话称,主要的失望之处在于技术帮助上,如风险控制体系。令中方银行家常常感到不满的是,具有丰富国际知识和经验的外资顾问并不能解决本地的问题,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国内的情况。他说,这改变了中国银行家对外资顾问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的预期。
出售中国资产是短视之举
英国《苏格兰周日报》11日刊登文章称,苏格兰皇家银行为偿还债务,除了出售中国银行股份确实没有太多其他选择。但此举将给它带来长期的苦痛,将来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将更加困难,付出更昂贵的代价。文章称,该举动在国内也存在反对的呼声,“几年后人们将指责银行高层的这一短视之举”。标准普尔公司出具的报告强调,即使其他外资也抛售中国银行股,也不意味着中国的银行健康出现问题,它们已做好经受冲击的准备。
梅君认为,外资的减持行为在短期内可能对中资银行的股价造成负面影响。比如,美国银行是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抛售建行H股的。不过长期来说,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还是本身业绩、成长性、宏观经济状况,货币和财政政策,而不是短期市场因素。此外,中资银行与境外投资机构的战略合作与其所持有股权的比例没有必然联系,中资银行本身的业务运作不会因为外资的减持受到影响。因此,中资银行依然可以与不掌控股权的境外投资机构进行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