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并脑卒中65例临床分析
2009-01-12崔莉萍
崔莉萍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原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并脑卒中的临床患病率、危险因素及发病规律。方法 收集我科2006~2008年65例慢性支气管炎并脑卒中,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析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65例脑卒中患者中伴有高血压29人(50.77%),慢性支气管炎14人(21.54%),糖尿病15人(23.08%),冠心病7人(10.77%)。另外,65例患者中吸烟37人(56.92%),饮酒28人(43.08%),二者皆有的为40人(61.54%)。且高原地区急性脑卒中的发病具有明显24h节律性变化。结论 脑卒中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别、年龄,且具有一定的发病特点,临床医生应注意其发病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及用药。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71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4-159-02
我院处在海拔2000米地区,属高原地区,老年患者并发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病较多。现收集我科2006~2008年65例慢性支气管炎并脑卒中,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析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6~2008年收治慢性支气管炎并脑卒中,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共65例,其中男36例,女29例,男:女= 1.24:1,年龄36~82岁,平均51岁。
1.2主要疾病的诊断标准
脑卒中根据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诊断标准,高血压病根据1999年全国高血压病防治标准,糖尿病根据1999年 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冠心病根据1977年中华心血管学会诊断标准[1,2]。
1.3CT诊断
所有脑卒中均经头颅CT证实。脑梗死56例,占86%,其中大面积脑梗死8例,小梗死48例,脑出血9例.
2结果
2.1高原地区脑卒中患者的患病率
65例脑卒中患者中伴有高血压29例(50.77%),慢性支气管炎14例(21.54%),糖尿病15例(23.08%),冠心病7例(10.77%)。另外,65例患者中吸烟37例(56.92%),饮酒28例(43.08%),二者皆有的为40例(61.54%)。
2.2高原地区脑卒中发病的24h昼夜变化规律
高原地区急性脑卒中的发病具有明显24h节律性变化,脑梗死组发病高峰为6:00~10:00(50.0%)及14:00~18:00(19.64%),2:00~6:00发病率最低(3.57%)。脑出血组发病高峰为10:00~l4:00(3例,占5.34%)。见表1。
3讨论
3.1高原地区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甚多,但对高原地区在该领域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前公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别、年龄。
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原地区的疾病模式发生了变化,以高血压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全国1979年至1990年10年间高血压的标化患病率由7、73%上到11.19%,增加了45%,同期青海省的高血压标化患病率由4.28%上升至6.03%,增加了40%[3]。若使收缩压下降(10~12mmHg,舒张压下降56mmHg,脑卒中的发生下降38%。对高血压防治,直接影响脑卒中的患病率。高原地区寒冷,气温变化大,人们偏爱高脂防、高能量食物(牛羊肉、动物内脏),这些均属高胆固醇食物。久而久之,血液内胆固醇水平升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液流变学参数都会明显改变。大量资料显示,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硬化的肯定因素,血管壁硬化结果导致斑块形成、脱落,它与缺血性卒中有密切关系,肯定了胆固醇水平升高,进一步导致冠心病的发生,这也是高原地区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感染导致血液成分改变,患者的血液处于高黏滞状态,血液凝固性增高,抗凝功能减弱[4],便促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急性感染可能触发大脑脉管炎,进而导致血栓形成,更重要的是各种炎症在感染时或感染后引起促血凝状态,进一步解释了卒中的发病率常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并在呼吸道感染的高峰季节卒中的发病率也增高的原因。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败血症引起感染性脓栓。由于高海拔地区缺氧,慢性支管炎感染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缺氧,肺血管内皮细胞至少可合成三种不同的血管收缩物质,即非环氧化酶及非酯氧化酶产生的内皮收缩因子(EDCF1),环氧化酶产生的内皮收缩因子2(EDCF2)和内皮素。
另外,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饮酒,尤其吸烟是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与脑卒中呈正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吸烟、饮酒是脑卒中的间接重要危险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吸烟是独立于年龄、高血压、心脏疾患之外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与烟雾中的某些成份明显影响胆固醇代谢,同时对血小板和止血功能、血细胞比容、血清纤维蛋白原、前列腺素系统等均有影响,且可导致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而大量饮酒时小动脉收缩压增高,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释放,促使血栓形成和附壁血栓脱落而致梗死[5]。
脑卒中的病因中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硬化最常见[1],脂质异常、糖尿病、烟酒嗜好为早发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与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变、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患者发生率中可能性较一般人群成倍增长,是缺血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卒中后脑损害,故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积极予以治疗,不失为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高原缺氧至高凝状态,是高原地区老年人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本文结果显示,65例脑卒中患者中伴有高血压29人(50.77%),慢性支气管炎14人(21.54%),糖尿病15人(23.08%),冠心病7人(10.77%)。另外,65例患者中吸烟37人(56.92%),饮酒28人(43.08%),二者皆有的为40人(61.54%)。以上数据表明,高原地区目前公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别、年龄以及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
3.2高原地区脑卒中的发病特点
(1)发病年龄较大,居住青海省高原地区时间较久。
(2)缺血性脑卒中多见,出血性脑卒中少见,中小动脉梗死及多发性梗死多见,椎-基底动脉系统比颅内动脉系统多见,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多见,复发率高,多次发作多伴假性球麻痹症状、血管性痴呆,重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意识障碍,病情较重。
(3)急性期病情容易进展,多不易控制。
(4)多伴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经及时治疗好转率高。
3.3高原地区脑卒中发病的24h昼夜变化规律
我省为高原地区(海拔2000~3000m),具气压低、寒冷、缺氧、干燥等特点,与脑血管的发病密切相关。临床资料表明,脑梗死发病第一个高峰6:00~10:00,这对脑血栓形成多发于睡眠或休息状态不同,而2:00~6:00绝大多数人处于睡眠状态其发生率最低,与平原地区报道一致,这表明气压低,血流缓慢,内分泌功能处于低水平状态,并是引起脑梗塞的直接原因,而晨起后血液流变学期性变化,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粘度逐渐达高峰,高峰值在8:00~12:00之前[6]。
此外,纤溶酶活性降低及血管张力增加,上述这些易促使血栓形成素的时间节律变化与脑梗塞组发病高峰相吻合,解释脑梗塞易在上午发生;而第2个高峰在14:00-18:00,认为与高原寒冷、低O2环境、缺O2使血液中Rb增生过多、Hb含量增加、血球压积增高、形成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具有“粘”、“凝”、“聚”的特点有一定关系,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7,8]。
综上所述,脑卒中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别、年龄,且具有一定的发病特点,临床医生应注意其24h昼夜的发病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及用药。
[参考文献]
[1] 王维咨. 神经病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9-130.
[2] 李玉林. 病理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30-32.
[3] 李继光.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8.
[4] 韩仲岩. 实用脑血管病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2.
[5] 戴群,顾晓年. 检测血液流变学预报脑梗塞的临床意义[J]. 海南医学,2002,13:43-44.
[6] Jin KL,MaoXo,Goldsmith PC,et al. Induction of vasculat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laby global ischemia in rat brain[J]. Neuroscience,2000,9(3):577-585.
[7] silverman WF, KrumJ. Vasular, glial and neuronal effect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uth factor in mtsencephalic explant culures[J]. Nraroscience,1999,90(4):1529-1541.
[8] Brogi E,Schaheman G,Wa TG,et al. Hypoxia-induced paracrine regulation by rasculat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J]. JCLIN Imuest,1996,97:469-476.
(收稿日期:200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