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对减轻静脉补钾致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2009-01-12贾巧玲胡燕张雅丽
贾巧玲 胡 燕 张雅丽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对减轻静脉补钾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比较,翻转针柄,2%利多卡因湿敷。翻转针柄加2%利多卡因湿敷同时使用。3种方法共使用42例患者。结果 3种方法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翻转针柄加2%利多卡因湿敷同时使用对减轻静脉补钾所致疼痛效果最好,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静脉补钾;疼痛;减轻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4-68-02
氯化钾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电解质补充剂。静脉补钾是最常用的补钾方式,特别是外科术后禁食患者。但在静脉输注含钾液的过程中,由于钾离子的刺激,大部分患者常感到穿刺部位或经静脉走向疼痛。为了减轻患者痛苦,临床上常采用减慢滴数、热敷,疼痛难忍者,更换血管重新穿刺,为了更好地寻找解决疼痛的方法,同时在减轻疼痛时发挥药物的有效性,2008年10月~2009年5月对我院肿瘤外科42例静脉补钾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疼痛缓解方法的研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外科2008年10月~2009年5月42例胃肠手术后禁食患者,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6.8岁,纳入标准为患者均意识清晰,表达能力正常,均静脉滴注0.2%含钾液500mL(即每500mL 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中加入10%氯化钾注射液10mL),频率为每天一次,输入时间≥4d,输注速度60~70滴/min。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因为每个人的疼痛感差异很大,所以采用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1],连续4d均选用7号头皮针头,在患者手背静脉进行穿刺,均滴注0.2%含钾液葡萄糖盐水500mL。所有病例均于第1d常规输液,第2d翻转针柄,使针头斜面向下(A),第3d 2%利多卡因湿敷(B),第4d翻转针柄加2%利多卡因湿敷(C)。
1.2.2外敷方法静脉穿刺成功后翻转针柄,用4层4cm×8cm无菌纱布外敷静脉穿刺点上方,滴上湿敷液,以不滴水为准,外用保鲜膜包裹,保持湿度直至输完。
1.3判定标准
应用国际通用的疼痛评估方法,疼痛量表选用数字分级法(NRS)。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疼痛,以第1d常规输液的疼痛程度为10[2]。评价者应用评分量表到患者床前,让患者自己根据疼痛进行打分。0~3显效,4~8为有效,9~10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分析。
2结果
42例患者3种方法缓解疼痛的结果见表1。翻转针柄与2%利多卡因湿敷相比χ2=6.92,P<0.01;翻转针柄加2%利多卡因湿敷与翻转针柄相比χ2=20.74,P<0.01;翻转针柄加2%利多卡因湿敷与2%利多卡因湿敷相比χ2=45.3,P<0.05。故认为3种方法中翻转针柄加2%利多卡因湿敷效果最好,其次是2%利多卡因湿敷,最后是翻转针柄。
3讨论
疼痛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伤害性刺激引起,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钾离子是致痛因子,输入血管后除自身的物理刺激外,还可引起体内神经介质如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物质不同程度的升高[3]使支配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甚至痉挛,致血流速度减慢,局部含钾浓度相对较高而引起局部疼痛。
翻转针柄,使针尖斜面对血管下壁,药物流向发生根本改变,相对远离或避开了对体表敏感神经末梢的刺激,血管下壁及深部组织神经敏感度差,疼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4]。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具有穿透性强、弥散广、作用快、维持时间长、长期外用无蓄积的特点。局部湿敷后,可通过皮肤渗透到皮内及皮下组织的神经细胞内,引起细胞体积增大,活动性增加,导致Na+通道蛋白质发生可逆性的构象变化,当神经冲动到达时,Na+通道不能开放从而阻断了神经传导,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通过本次研究,采用针尖斜面向下同时2%利多卡因湿敷能更有效地缓解静脉补钾所致疼痛,并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常红,程亮,王宏梅. 翻转针柄及湿热敷硫酸镁对缓解静脉滴注刺五加钾所致静脉疼痛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2):47.
[2] 徐群英. 不同湿敷液对减轻静脉补钾致痛效果的探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54.
[3] 曹来文,王明海. 补钾的不同途径与相关护理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932.
[4] 范作升,孙丽荣,薛宁勇,等. 纠正静脉补钾疼痛的临床研究[J]. 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1.
(收稿日期:200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