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整合的探索
2009-01-12刘胜永
【摘要】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的角度,将课程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进行分层次的探索,通过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以实现《电子技术》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多媒体;整合;探索
引言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在校学生急剧增长,校园规模迅速扩张,信息资源日益丰富,高校信息化对高校发展的约束日益引起管理者的普遍关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与高校信息化相协调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未来的命运,也关系到其周边地区乃至全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目前对于高校信息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高校硬件资源的研究,而对于软件资源的研究很少。高校信息化绝不仅指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或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硬件、软件、潜件(信息化建设中的软性因素,如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政策制定等)三者有机组合的综合系统[1]。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指导,从而缺乏宏观、系统、全局的综合协调措施,造成现实中高校信息化运行管理出现各种问题。
1.《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一些地方工科院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陈旧,未能反映目前电子技术飞速发展所涌现出来的新知识,新技术。(2)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根据电子技术发展的特点,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对《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整合探索。
2.整合探索的策略
根据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内涵,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借鉴高校教育化、高校运行规律、高校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特构建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结构模型如下,以抛砖引玉。
2.1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是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要素和子系统以不同方式存在,共同耦合构成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从而支撑整个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文化与数字图书流通等活动的协调发展
以往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相关研究曾对教育发展发挥了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但在新形势下,这些研究又表现出如下局限性:(1)传统的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研究实质上是围绕高校的图书、课件、资料、视频教学、办公、教务等硬件要素展开,缺乏对软件要素(软环境)的研究;(2)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研究离不开区域和系统分析,以往研究中往往将某一高校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强调其空间限制性而忽视其开放性,尤是缺乏与其他子系统和外系统的联系,形成了“信息孤岛”;(3)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内涵和内容有待于借助高校竞争力、高校运行、高校管理、生态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丰富,在硬件要素基础上,补充软件要素,同时辅之于相互关联关系研究;(4)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评价停留在对于高校某方面硬件系统的评价,对于软件系统的评价及其相互关系的测评几乎没有,对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4];(5)对于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管理的研究知识局限于某一硬件要素及其危机预警方面,对于其一般的提升策略和管理缺乏研究。
2.2 优化重组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于资源共享,不同领域甚至不同专家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定义,不管从哪个角度定义资源共享,以下两个方面是有共性的。从宏观上讲,教育资源共享是计算机网络的一次革命,是通过电子手段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秩序,它不仅涉及电子技术和教育资源共享本身,而且涉及到诸如科研、生产、经营等社会其他层面;从微观角度说,资源共享是指各种具有活动能力的实体(高校、企业、科研、个体等)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的各项学习活动,涵盖了信息交换、资料查询、问题求解、组建虚拟高校、远程教育等。因此,我们可以将资源共享定义为:在信息化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各种教育和学习活动,以获得协同竞争优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信息教育条件下,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个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时代,展示自我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因此,资源共享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征,是高校无法回避的一种教育环境,高校应该适应这种环境的要求,积极实施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2.3 更新教学手段,使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有机结合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研究有着宽广的研究领域,考虑到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内涵的众说纷纭,难以形成一条系统的主线,有必要对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笔者认为,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是指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教育环境条件下,高校信息化所能承载的高校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阈值。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区别于其他高校信息化之处在于:不仅仅包括高校信息化的硬件承载力,而且还包括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软件承载力。即综合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就载体而言,高校信息化不应仅局限于硬件,而应包含文化、政策、制度、精神、学习、开放等在内的广义承载力;二是就承载对象而言,由于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社会、教育与相应的环境相协调,所以承载对象应是人类的各种社会和教育活动,如社会效益、受教育人数、高校核心竞争力、知名度等。
3.结语
以上是我们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技术人才。把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课程教学及改革中完全发挥和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把《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真正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慧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探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2).
[2]于长伟.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
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08B032)资助。
作者简介:刘胜永(1976—),男,重庆人,博士,讲师,现供职于广西工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从事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