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统计分析
2009-01-12张艳芳
【摘要】山东省区域差异问题较为突出,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之间的差距在逐年拉大,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阻碍山东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尽快提高县一级的经济实力,削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实现协调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关键。本研究以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为立足点,对辖区内的区县进行实地调研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同时结合落后地区的特点,提出适合各区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其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为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济南市;县域经济;多元统计分析
县域经济是我国最基出的区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为发展主题和方向。近年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6年,全省县域范围内达到18183.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上涨18.96%,占全省GDP总量的83.23%[1]。作为省会城市的济南市在山东省17地市的县域经济发展并没有处于优势地位,县域国内生产总值11216248万元,远远落后于青岛市和烟台市全省排名第七。本文将就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进行探讨性分析。
1.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济南市辖区内1市三县六区,除了市区内的四个区农村人口较少以外,历城区、长清区、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及章丘市内均拥有较大数目的农村人口,本文主要是对济南市的以上两区三县一市进行县域经济研究。济南市拥有648.37万人口,其中县域人口数占到了393.5万人。近年来,济南市的城市经济发展较为理想,但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因此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济南市的经济综合实力处于次要位置。济南市县域 GDP所占比重仅为 25.5%,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为 31.7%;与之相比较,青岛市县域 GDP 所占比重为 48.5%,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为45.2%。具体数据见表1:
2.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经济发展的内容是广泛的,因此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涉及到很多指标。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及趋势,以便更好地分析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济南市的实际情况,最后根据资料的可获取性选定了以下12个指标构成多指标体系,作为本文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X1:乡村从业人员数占总人口的比重、X2:第二产业增加值、X3:第一产业增加值、X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5:出口总额、 X6:医院、卫生院床位数、X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8:城市化水平、X9: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X10:地方税收收入、 X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3.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本文分析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山东省2007年县域经济年鉴》,分析工具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方法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从而把多个指标体系组合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但能包括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指标,它们之间有较好的客观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通过因子分析,可以从反映县域经济特征的众多指标中,提取几个主要的公因子,每个公因子代表一种重要影响,抓住这些公因子,既可以分析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可观察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可以简化数据结构,确定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权重,从而计算综合评价值。
对所选取的济南市6个区、县(市)县域经济的12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经过Promax旋转,得出公因子载荷矩阵见下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前3个主因子的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96.549%,这说明这3个主因子几乎可以包括这12个指标的全部信息量的96.549%。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3个主因子来达到获取几乎全部信息的目的。具体每个主因子的载荷见表3:
经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每个主因子代表的实际意义很明显,结合经济学知识,以高载荷指标代表给每个主因子命名。第1主因子在指标X2、X4、X5、X9、X12具有较大的正系数,它主要反映了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第2主因子在指标X3、X6、X11、上具有较大的正系数,它可以代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第3个主因子在指标X1上具有较小的负系数,而在X7、X8上具有较大的正系数,该因子可以看作是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反映。
由于每个主因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同,所以我们用每个主因子的贡献率来代表每个子系统各自的权重大小,来组合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在建立各项评价指标相应的权重系数Wij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加权形势构建模型,最终计算出得分并进行排序。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y=0.7172y1+0.2301y2+0.0527y3由评价模型,得到各个县的得分及发展水平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如表4所示:
从2006年山东省30个经济强县的排名来看,济南市只有章丘市和历城区位列其中。通过因子分析的结果也能够看出,历城区在济南市属于经济强县位列第一,章丘市紧排其后,济阳县和商河县排在了最后面,这也是与事实相一致的。历城区在主因子1上的得分最高,说明历城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在济南市各区县中最高,这与历城区积极地接受济南市的辐射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章丘市在主因子2的得分最高,这与章丘市农业水平提高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分不开的。
4.加快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4.1 农民工转移就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
政府目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就业问题。金融危机形势下农民工的就业前景更加严峻,一方面,济南市近郊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收集目前市区内紧缺岗位的信息资料,有针对性的对剩余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为在市区寻找就业岗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离济南市区较远的区县市,根据当地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工在县城创业,这不仅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实现农民的城市梦想。这就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及党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积极引导农民工自主创业。首先,通过建立有利于农民工创业的资金支持体系解决农民工创业的起步资金不足问题。其次,拓展农民工创业新空间,引导农民工把长期打工生活中学到的技能、积累的资金、磨炼的市场经济经验以及社会关系网络资源运用于自主创业之中。第三,整合科技、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服务,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工中的“能人”、有创业意愿者、具有潜在实力和能力者的创业培训。最后,建立完善有利于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对农民工创办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减税、缓还贷款、减利息等,同时在税收的品种方面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降低其创业准入门槛,帮助农民工渡过难关。
4.2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是济南市落后县区落后的根本原因。农业增加值的大小与农业产业化程度尤其是农产品加工链条的长短成正比例关系,因此拓展和延伸农产品的加工链条是农村富余的关键。这就要求当地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条件的县可以建立专门的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业前来入住建厂,从而形成规模效益。相关的企业必须通过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来调整结构,通过与大企业及高校的联合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合作供销等方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最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
4.3 依托各地资源优势,扬长避短从而优化整体产业结构是关键
根据各个县域的地理位置、环境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经济,拉长延伸产业链条并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各区县应该抓住省、市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有利的制度及政策环境,全方位对接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放大政策效应与发挥自身优势的最佳结合点。
首先,根据区位优势,进一步拉长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历城区应借助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和处于城区及近郊的地理位置优势,在成功成为省会济南市“后花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好旅游产业。同时历城区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加上国家级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多家大中专院校在此安家,应该提升产业等级,打造高效益、集约化的工业强区。长清区在大学科技园的带动下,大力发展学、研、产一体化,尽快发挥高校在长清区发展中的作用。章丘市素有“小泉城”之称,近几年以“百脉泉”、朱家峪、济南植物园等风景区为主导的旅游产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商河县距离济南市最远,在济南市辐射效应最不易达到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水平。济阳县和平阴县应该充分借助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起点调整种养结构,集中力量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基地的作用。在东阿阿胶、仁凤西瓜等名牌产品的带动下开发更多的名牌产品,并以此为依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产品基地,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多次转化增值,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其次,根据各县市的地理位置特点,确定其整体产业结构。济南市所辖的章丘市、长青区、历城区属于城郊卫星型区,市城市乡村的紧密结合,既有城市特色,又有农村成分,市场化、商品化程度较高。因此该类区县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农业以鲜活农副产品、养殖业、加工、物流业为主,辅之以花卉、花鸟类生产基地和观赏、休闲类农业、农村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建立为济南市工业配套和直接服务于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直接面向城市和农村的销售业、饮食业和为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种服务业[2]。济阳县、商河县及平阴县离济南市区较远,这些县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的,二三产业相对较为薄弱,而且缺少可供借助的外部资源优势。那么这些县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重点就应以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服务产业为主,通过农业产业化逐渐提升整个第一产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水平。
4.4 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县级政府通过发挥调节经济、管理经济职能,通过提供各种经济信息,实现县域范围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推动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劳动力就业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县级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劳动力合理流动中制度性、结构性障碍,尽最大努力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县级政府通过行政的经济或法律手段履行调控经济职能,是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通过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为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通过税收调节来消除收入分配中的非公正性,实现效率基础上的公平;通过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经营,充分发挥县级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各地政府必须科学的把握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的转移与聚集,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县级政府在资源配置及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007年山东省统计年鉴[Z].
[2]秦庆武.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山东省2007县域经济年鉴.
本文系济南市200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批准号09CJA11。
作者简介:张艳芳(1973—),女,山东淄博人,硕士,济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