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油画民族性的思考
2009-01-11陈镇钺
陈镇钺
摘要:油画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产生的特定的语境和评价的整体,否则就有可能失去其原有的价值或发生质的变化。中国油画也必须体现出它的民族性才能在世界油画中立足,只有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地位,深入研究与了解东西方艺术的本质特性,建立具有民族审美心理的美学思想体系,是中国油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油画 中国油画 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7-
一、引言
油画的民族性一直是捆扰中国美术界的问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油画民族性”作为问题或标识一直在讨论和实践,倡导和反对者有之,无视者也有之。现实的情形是:创作中难以回避“油画民族性”问题,因为它是一个持续有影响力的思维定势,触及艺术创作的敏感神经和某种期待。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也必然面临着被吸收、改造,并发展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命运.一个多世纪以来,尽管我国的油画创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部分画家在油画民族性的创作道路上也作出了可贵而有益的尝试,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创作与教学体系的建立至今仍然没能完成。此外,尽管我们并不完全赞同“艺术越具有民族特色便越具有世界性”这一观点,但以浓厚的民族特点而饮誉世界的艺术现象在人类历史上还是不乏先例的,因此,油画的民族性仍有其现实意义。
二、中国油画发展的现状
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这段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而无暇深究艺术,绘画在整体上处于传统与现代交混的时期,并一度只强调绘画的社会功用。接近世纪末,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得艺术出现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和丰富的艺术形式,中国当代艺术基本上突破传统的禁区,实现各种绘画形态并存。油画几乎占据了中国画坛的半壁江山,成为与国画近乎平分秋色的大画种。以其与中国画迥异的材料所表现出的画面效果赢得了中国人民广泛的喜爱。然而,如果稍微审视我们当前的油画艺术状态,一个似乎不用再争辩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油画艺术平庸化、极端化、虚无化、浅薄化、泛艺术化的语境日趋凸显。伴随着伴随着西方的文化逐步传入中国,中国画家真正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油画本体语言不过是近二三十年,进而应当更深入地探讨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谓的“民族化”实际指的是民族性的自然流露,它更多的是精神,气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只有理解和体悟到了民族精神,怀着对本土文化精神的热忱,坚持本土语言的现代转换,才能使油画真正的“民族”起来。使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当代油画话语具有独到的东方智慧和表现形式,从而建立起中国的、当代的、油画本体的美术体系。
三、中国油画变迁的多元化走向
从油画传入中国到改革开放的大环境, 中国油画从只强调社会公用到打破了“全盘苏化”的创作模式,迎来了艺术的春天,使得艺术出现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和丰富的艺术形式,中国当代艺术基本上突破传统的禁区,实现各种绘画形态并存。观念与材料工具的对话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从高技术到无技术、从平面到实体、从具像到抽象, 从线条、笔触、肌理、质地到体块、形象、空间、构成。当克莱因用人体模特的滚动来造成印痕的时候, 当丰塔那用匕首在画布戳孔来构成画面的时候, 当杜桑在达芬奇《蒙娜丽莎》脸上加上小胡须的时候, 当罗斯科把一张画慢慢涂成块黑布的时候, 绘画已经完成它在形态上爆炸、扩张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 现代绘画始于个性也终于个性, 个性解放爆发出来的创造力对于艺术史已不再有开创性的意义。艺评家水天中主编的《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评论道“绘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形态,正在经历转化和分解的痛苦”。在当代油画中,我们既能看到杨飞云对古典油画的不懈努力, 又能看到孙为民后期绘画的令人惊喜的印象派风格, 既能看到许江将毕加索和布拉克未完成的立体主义绘画推向完美, 又能看到曹力作品清晰客观又梦幻空灵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既能看到马路将表现主义风格带到了中国, 又能看到申玲用波普艺术的风格对性爱生活的率真表现。油画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不仅油画与其他画种的材料界限在逐渐消失, 油画的表现形式也进入了突破了传统形式的无约束时代,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将视觉艺术引入一个神奇而广阔的未来空间。
四、中国油画的民族性
(一)中国油画民族性所面临的问题
1.中国油画民族性的标而难举
19世纪到20世纪初是西方油画的发展阶段,中国油画对民族艺术元素的简单套用,显得生硬和牵强。八十年代以来,经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洗礼,许多人开始回避“民族化”一词,改用本土化或地域化,不难看出,这些名词的提出,是在多元文化与多样性形成的差异格局的前提与框架之下,树立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一种意识上的自觉,是对西方文化追随与机械模仿之后主体意识的觉醒或强调,是试图以多元文化并举的理念,确立与他文化或者强势文化地位对等的言说权与言说方式,民族在此处更多是作为武器和标识来使用的。精神上不民族,题材上伪民族,形式上无新意,面对当代现实问题显得隔靴搔痒、束手无策。现实许多艺术家在此实践中把着眼点放在了样式和风格上,放在了确立“民族”面貌上,从形式入手到形式结束,只有题材没有内容,沉迷于老掉牙的形式玩味和手法的转换与借用,尽管口口声声强调民族精神,强调时代性,其实根本对民族精神不通悟,对时代性缺乏感知力。更有甚者,个别画家基于个人目的,对西方绘画的精神表现进行简单抄袭、拼接,或者加上中国标签,一心想与国际接轨,得到世界国际的承认,来获取个人利益,先天就缺乏民族性。
2.中国油画民族性的权力意识
“油画民族性”无疑是民族名义下的权力话语和集体行为。“油画民族化”藉民族的名义,时而成为某种需要的挡箭牌或武器,时而成为某种需要的砝码。在我国,集体有着特别的位置,民族的名义有着特别的力量。如果承认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着集体行为的话,那么,就艺术创作规律而言,这样的集体行为也是在时代所趋的情形下成就的。美术史上,在特定的艺术口号和旗帜之下凸显出来的艺术流派不胜枚举,这些流派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公认。但是,仔细观察,从中可以发现,这种以集体形象所出现的艺术流派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处于受抑地位的艺术意志的集体回应与抗争,也是对旧有艺术的反对与修正。它在一个时期成就了一些艺术流派,奠定了其在艺术史上地位的同时,又可能窒息和压抑其他的艺术意志和创作行为。
(二)中国油画民族性的历史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油画家开始真正对油画本体语言关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油画家有机会走出国门,到欧洲观摩、学习大师原作。中国油画家逐渐以更为科学和理性思考的态度对待油画,这种科学意识对于提高中国油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对今天中国油画艺术的多元化也有了重要对照内容,并为发展中国油画艺术的“民族性”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随着中国油画家对油画本体语言的研究,发展油画艺术的“民族性”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曾经创造出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把优厚古老的文明传承下来的民族。美国虽然经济发达,但历史短,鲜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是以欧洲文化为自己的文明基础。中国虽然目前暂时经济、科技、教育落后于美国,但中国有自己源远流长的文化,文化艺术有优厚的传统,对世界贡献巨大。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审美趋向,也使得外来文化——油画逐渐被改造与融合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它必然是具有中国民族性格特征的油画艺术,否则它就难以生存与发展。
4结论
4.1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时下我们不少艺术家都在为了“创新”,为了标新立异,为了突出“个性”而煞费苦心,正是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我们的作品越来越空洞,越来越功利和市场化,艺术的“当代性”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创新”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东西去建立一个全新的东西,而是应该像前人所说的那样在精研古人的优秀传统之后,为我所用,去发扬和拓展这些优秀传统,去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服务,最终必然“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的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传承和延续的历程。
4.2油画民族性并非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面临问题与困境最好的理论上的概括与抽象,而重心依然是所面临的现实生活,应将目光与思考始终不弃不离地集中于当代问题上,并牢牢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而非纠缠于似是而非与含混不清的概念,从而避免这一不确当的语词对艺术创作实践形成不必要的误导。任何民族文化都应当具备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并使这两特点能保持、延续、发展下去。同时,这些特性也应当不断的与外来文化碰撞、吸收、融入,以保持自身的时代性和生命力,满足整个民族发展的需要。
4.3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里程,中西美术的融汇与论争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纪交替前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潮,各种思想文化对中国文化激荡与碰撞,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与渗透。西方文化正在威胁和影响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所导致了文化的不自信。盲目崇拜西方的殖民心态,审美取向的迷茫,价值体系紊乱、创作行为浮躁等现象,已成为当今中国美术,甚至超越美术范畴的不容忽视的现象。
4.4中国油画前途要靠中国油画家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觉悟,自身的思考智慧与艰辛的探索才能获得。构建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价值观,为之奋斗的人生观。构建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美术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重中之重的课题。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和世界的宽度,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的创造中,坚持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立的精神。促进当代中国美术思潮和创作的繁荣,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饱满的时代精神和真诚的个性特征的中国风格。
参考文献:
[1]【美】杜威,高建平译.艺术既经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邹其昌.中国美学与艺术学探微[M].武汉:崇文书局.2002年版.
[3]邹建平.艺术展览二十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朱伯雄.世界美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5]【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世界文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