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佳县,黄河边上的晋剧和《东方红》

2009-01-09李建增

旅游 2009年1期
关键词:佳县有源东方红

李建增

位于秦晋峡谷中素有“铁葭州”之称的佳县古城,始建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时称“葭芦寨”,距今已有920余年的历史。古城高高矗立于黄河西岸的石山上,东临黄河,西南有佳芦河环绕,三面凌空绝壁,地势非常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东方红》的故乡

1947年10月,毛主席转战陕北,曾两次登上位于佳县黄河岸边的白云山,并与当地人民一同看戏。中共佳县县委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期间,毛主席为佳县县委写下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佳县是革命老区,是著名红色经典颂歌《东方红》的故乡。

听《东方红》也说不清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这首红遍全中国的歌曲在传唱了几十年后逐渐被人们所淡忘,90后、80后,甚至70后都对《东方红》这首红色歌曲没有了一丝的印象,要不是再一次亲耳听到,我的记忆也淡忘了。

2004年底10月24日,在佳县城我再一次听到了久违的《东方红》歌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时正值下班时间,看着街道上一个个忙碌行走的人,我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张家庄在城北的公路边上,热心的老乡带我找到了李有源的孙子李锦鹏,就在路边的地里,李锦鹏给我讲了他爷爷李有源与《东方红》的故事。

1903年李有源出生在距城北5里远东张家庄,祖上三辈佃户家贫无田。祖父李燕斌,靠租田种地、打零工过着艰难的日子。父亲李兴旺,长期给地主扛长工。1916年,由于家境贫困无法度日,刚满13岁的李有源被母亲送到外婆家。母亲虽然是个农民,却能感受到没文化睁眼瞎子的痛苦,于是她就想方设法让李有源到学校念书识字,就这样李有源在县城里的县立小学念了一个冬天的书后,成了村里识字最多的人。

1940年佳县民主政权建立以后,李有源翻身得解放,能弹会唱满怀激情的他编唱了许多民歌、快板、小剧来宣传革命。但他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总寻思着自己还没有把心底对共产党的那份感激和对毛主席的爱戴表达出来,一天到晚总寻思着要编一首唱红党和毛主席的好歌。

1942年春节,邻村屈家庄秧歌队的伞头屈士才在县城闹红火时,唱了一个秧歌,很受群众欢迎。其中两句是:“毛主席好比一盏灯,照得全家明又明。”李有源听后感觉不一般,一下子就记住了,从县城回家的路上一直在琢磨着这几句词,回到家后饭也吃不下,到了晚上坐在油灯下两眼死死地盯着油灯看,心里一直琢磨着那句“毛主席像一盏灯”,忽然间灯芯闪亮一下,窑洞里顿时暗了下来,他若有所思地从头上取下帽子,往灯上一罩,窑里马上黑了下来。不对,李有源立刻想到这么容易就把灯罩灭了,说明把毛主席比做一盏灯还不够好,还不能说明毛主席的伟大,而且一盏灯只能照亮一孔窑洞、一户人家,却照不亮整个张家庄,照不到天下翻身的农民。于是他给侄儿子们说:“看我给咱编一个唱毛主席的好歌。”从此编毛主席的歌这个念头就一直埋在了李有源的心头。

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李有源到县城去担粪,一路上他哼着“骑白马”的曲子,忽然抬头看到红太阳从远处的山顶慢慢升起,又红又大,浑身被晒得暖暖的,就自言自语地念叨:“把毛主席比作红太阳再好不过了。”在县城的街道上他看到“毛主席是中国人民大救星”的标语,回想到党和毛主席的英明伟大,就好像这又红又大的太阳,照射着大地,温暖着每个穷苦人的心,带领着劳动人民向前走。他从内心流出“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的感受。这时他想起前些日子在佳县县委办公室看到秘书的笔记本上写着“东方红”三个字,心里想:毛主席这么伟大,给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幸福,他不就是咱穷人的太阳、大救星吗?

当晚,家里人都睡下后,李有源坐在炕桌旁,在煤油灯下揣摩着,想着,哼着,终于写出一首以民歌“骑白马”为曲调的“东方红”歌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1943年春,张家庄村秧歌队到佳县县城演出,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是伞头,是他第一个唱出了“东方红”,这首反映穷苦人心声的秧歌一下子便受到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好评。从此,“东方红”这首歌,就在佳县各地很快流传开了。后来,李有源听取群众意见,又将“谋生存”改为“谋幸福”。

1944年春,李增正当了佳县移民队副队长,带领七十多个农民到延安开荒种地,走一路唱一路,就这样东方红传到了延安,后来经文艺工作者加工整理,由作曲家贺绿汀和李焕之编了谱,就形成了后来的《东方红》。

1953年10月,日本西官市“虹之会”合唱团的10多人给李有源寄来一张演唱《东方红》的照片,并联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东方红,太阳升,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歌曲,我们想,这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歌曲。”此后,《东方红》这首歌曲,便飘洋过海,响遍了全世界。

1993年,河北一个名叫张宝银的人在全国发起了倡议,号召全国的少先队员少吃一根冰棍,少看一场电影,来资助这里的孩子,就这样募捐了二十多万元,修起了一所《东方红》希望小学,《东方红》拖拉机厂也给张家庄赞助了东方红牌拖拉机,并拿出十三万八千六百元作为基金,每年用这些钱的利息来给《东方红》学校的孩子做奖金,奖励学习好的孩子。

现在李锦鹏正在张罗着维修爷爷李有源故居,并开始筹建李有源纪念园和李有源专题片的拍摄,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谈到“东方红”将来,李锦鹏说《东方红》永远没有休止符,以后我们还要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最终我们将走入最美好的新时代。

黄河古村木头峪

木头峪,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现在是佳县的一个乡。木头峪乡,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佳县城南20公里的黄河滩地上,与山西曲峪吕梁山头的黄河奇观“香炉峰”隔河相望。

木头峪乡居住着一个名叫张栋才的老人,年近八旬,早年在佳县县委工作,退休后一直居住在这里,因是吃过公家饭的人,所以知道的事多,在这里小有名气。老张对我说木头峪是个“金光映照,虎踞龙盘”的风水宝地。传说当年白云观修建竣工之日,在米脂城下修行的五条金龙将玉凤真人驾起,在天宫之上俯瞰全景。真人意外地发现城南40里处黄河东岸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高约十余丈、宽约五六丈的巨石兀自耸立,形状很似香炉。炉顶有一金杆杖、银簸箕,把隔河相望环抱木头峪村的三个小山包映射得金碧辉煌,而且每个山包上面都隐约可见形似龙、虎、豹的云雾冉冉升腾,真人不觉一怔,预感这就是龙脉兴博的迹象。当时明王朝统治下的万历年间,正由盛到衰,长年的混战使这里的百姓苦不堪言,真武早已厌恶皇权,于是口中念念有词,略施法术,便将巨石上面发光的金杆杖和银簸箕调整了方向。不料,一束余光不小心扫过那一条被称为闯王(李自成)的龙尾,便导致了后来李闯王的出现。

老张说我们木头峪古镇背依大山,面临黄河,数百亩枣林环绕其间,古时为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历来有“好渡口”之称,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观音庙等。

听到老张时不时地哼两句,就问老张喜欢唱吗?老张说这里的很多人都会唱,木头峪村的村民历来酷爱艺术,出了许多戏曲爱好者。早在民国初年,木头峪的曹家猷就领着由各村组建起来的戏班走南闯北演唱晋剧。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曹家猷及村里的有识之士曹家乐、张振声、张民良等人,合伙创办了“木头峪俱乐部”,后来改为“木头峪群众剧团”,聘请了山西老教练胡得盛、张本科、雷师、高宝成等戏剧界名流前来木头峪传道授艺。木头峪的年轻人一呼百应,纷纷前来学艺。1943年,木头峪群众剧团到县城演出后,受到普遍赞扬,改为“佳县文艺工作团” 。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来到佳县,恰逢白云山九月九传统庙会,主席一行在真武祖师正殿的戏楼上观看了该团表演的晋剧 《反徐州》,并赠予该团“与时并进”的锦旗,从此,木头峪剧团更是名扬西北。1953年,佳县人民政府将木头峪业余剧团改为“佳县晋剧团”

木头峪剧团培养出了一大批文艺界的精英。从木头峪群众剧团成立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里,从木头峪村走出的演员多达400余人,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有原延安歌舞团团长张明良;陕西省戏曲院党委书记苗公俭等。

木头峪剧团历来善演历史剧,特别是《反徐州》《打金枝》《长坂坡》《黄鹤楼》《金水桥》《烈火扬州》《蝴蝶杯》《八大锤》等更是炉火纯青,只可惜我去的时机不对,没能亲眼目睹。木头峪的男女老幼个个爱戏,人人懂戏,直到现在,有戏班来木头峪唱戏,从来不敢掉以轻心,稍有偏差,就有被起哄的可能。

现在木头峪虽然有些破败了,但木头峪古色古香的幽雅环境和山水相映的壮观景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艺术家。关于木头峪“金光映照,虎踞龙盘”的故事也将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猜你喜欢

佳县有源东方红
浅谈有源滤波器分析及仿真
佳县文化馆:非遗传递爱心 消费助力振兴
为佳县人民的健康服务50年
“东方红英雄”家族面面观
观书有感(其一)
通用雷达信标机在船舶雷达标校上的应用
有源·有趣·有意
演绎“红色经典”:三大革命音乐舞蹈史诗及其和平回归
跛足的羔羊
陕北佳县:中国有机红枣第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