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寒中抢建中国昆仑站
2009-01-09
本报赴南极特派记者 余建斌
当地时间1月7日,经过20余天共1200多公里的跋涉,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内陆冰盖队成功抵达“冰穹A”地区。在这个海拔4093米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建设也开始现场施工。
南极科考站通常分为只在夏天使用的度夏站和常年考察站。据秦为稼介绍,昆仑站设计为能满足20-25人从事夏季考察,此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将完成236平方米的主体建筑,主要是生活区和科研区,“先满足考察队员的生存条件”。昆仑站主体建筑结构为底部架空的不锈钢结构。架空的高度大约1.8米,整个建筑面标高在6米左右。外部则是彩钢护板,颜色是国旗红和国旗黄,在记者看来,站体的颜色颇为悦目。将不锈钢框架搭起来后,就会把类似集装箱一样的11个工程舱移到钢结构里固定成为房间,包括宿舍、活动室兼餐厅、科考室、厨房、卫生间、医疗制氧机房等。
与南极大陆边缘考察站不同的是,要矗立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昆仑站首先要经受超低温的考验。2005年在冰穹A曾获得零下82度的纪录,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也达零下58度左右。这意味着站体材料必须能经受零下80度以下的考验。昆仑站的主体材料选择使用不锈钢,其耐低温性能比普通钢好得多,包括电源开关等所有能拆卸的配件也都在低温实验室经过零下90度的测试。为保证室内温度,昆仑站还采用双层保温板结构,每个住舱房间也都是独立保温。也正因为低温,设计没有考虑现场焊接工艺,因为如此低温下焊接无法保证质量。
冰穹A地区的积雪非常松软,有的地方一个人跳进去就可以没顶。因此“昆仑站完全是建在雪上的一个科考站”。特别是积雪表面下的浅层雪在超冷低温和极其干燥的环境下会直接升华,在雪层中产生了空洞,容易导致站体建筑不均匀下降。秦为稼介绍说,因此建站首当其冲的是解决打地基问题。与城市建筑挖地基不同的是,昆仑站地基是将雪坑来回填实,使得雪层均匀化并增大密度。与雪面直接接触的基础结构,也就是支撑起昆仑站近200吨体重的是16只“大脚”。“大脚”与雪面接触面积特意设计得很大,以确保基础整体均匀下降。“大脚”高度的设计标准则是考虑到当地积雪率,确保10年内不会把考察站的门埋住。
内陆队队长李院生表示,1月25日后冰穹A地区的温度很快就降会到零下50度以下,内陆队必须在1月底前撤离,整个建设计划必须在20余天完成,时间非常紧。为此昆仑站的内部装饰已预先做好。住舱内床、地毯、墙纸、电器都已放好,厨房家具和淋浴设备也都布置到位。地基坑开挖深度也视时间而定,根据时间允许选择挖开3米回填埋2米,或是挖2米回填1米,甚至不开挖而利用重型雪地车压实找平后直接搭建主体建筑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