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程与学生的发展

2009-01-08戴方文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社会性语文课程语言

戴方文

一、确立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支持作用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校课程追求的永恒价值。语文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学科,因其自身独特的课程内容和学科特征,在促进学生特定领域的发展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探究语文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支持作用,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语文课程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寻求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支持作用,首先要明确学生发展的具体内涵。人的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个体在学校学习期间这一特定阶段的发展。所谓发展,指的是个体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心理和行为不断得以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它是个体外显行为与内隐心理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并非人的所有变化都可称为发展,只有连续的、不可逆的、稳定的变化才属于发展。描述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前侧重于认知发展角度,近几年,随着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深入,更加注重将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所以,本文谈及的学生发展,指的是个体在学校学习期间,在环境和学校教育影响下,认知与社会化不断得以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变化过程。就认知领域看,学生发展的主题主要包括认知发展、智力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也研究情绪发展,但多数研究者把知情意看作一个整体,本文也将情绪发展归为认知领域)、语言发展等。就社会性发展看,学生发展的主题主要包括社会认知发展、自我的发展、个性发展、性别角色发展、道德发展等等。学生发展与语文课程高度相关的主题包括语言发展、认知发展(侧重于社会认知发展)、情绪发展、自我发展等等。

寻求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支持作用,还要结合语文课程内容和学科特征,探讨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方式。

语言知识,读写技能,文学常识,文学欣赏技能以及广泛的自然、社会、人文知识的语文形态,构成语文课程庞杂的知识和技能系统。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全面性和复杂性。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看,语文是一门侧重于语言应用和人文熏陶的课程。它不执着于语言和言语知识的完整建构,注重有限知识向言语技能的实际转化;它不追求社会与人文知识的系统讲解,旨在使学生获得关于社会的、人文的经验和情感的内心体验与感悟。因此,审视外物(主要是文本)、内省自我、整体感悟是语文课程作用于学生发展的独特方式。

综合语文课程与高中学生发展高度相关的发展主题,以及语文课程支持学生发展的独特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支持作用表现为:语文课程直接支持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借助语言,在社会交往和言语应用(理解与表达)中,通过审视外部世界和内省自我世界,获得自我与社会性全面整体的快速发展;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既是发展的工具,也是发展的目的。

下面就上述内容及高中语文课程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发展主题作概要性探讨。

二、支持学生的语言发展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

在学生发展的众多主题中,语言发展是语文课程独立支持的发展主题。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语文课程面临的最大困惑在于:确定学生各个发展阶段语言发展的先后次序和发展主题,据此提出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有效教育策略。

发展心理学和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发展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5个月左右处于呀呀学语阶段,10个月进入“一词期”(如“狗”),12个月进入“叠词期”(如“狗狗”),18个月进入“电报句”(“妈妈狗”)阶段,2岁的儿童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3岁时掌握理解与表达的初步技巧,5岁的儿童已经能够用口语与成人进行有效的交流,13岁时儿童的语言发展已经相当完善,不存在与成人沟通的障碍;从儿童到成人的语言发展,12-15岁是“语言变化时期”。

几乎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儿童早期语言的发展研究方面,儿童后期(15-18岁)语言发展的研究近几年才成为语言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中生语言发展研究的滞后。

对儿童语言的发展研究一般从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和语用的发展三个维度展开。基于民族共同语的语音规范,词汇的进一步丰富和词义理解的精细化,根据语境对词语语境义的推断,句子语义的语法推断和语境理解,语法结构的丰富和句式的发展,会话规则的内化和语用技能的掌握等等,构成了高中阶段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方面。综合起来看,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语用技能的发展,是高中阶段学生语言发展的重点。

高中阶段学生语言发展的重点首先是由个体语言发展的一般逻辑决定的。在儿童母语习得和学习过程中,口头语言的发展是先于书面语言的,促进口头语言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儿童的交往而不是语言课程的教学。书面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语言,是在识字教学基础上展开的系统学习的语言类型。尽管现代汉语“言文合一”,但文字作为第一媒体,使口头语言突破口耳相传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全时空的传播,并形成了现代文人操持的书面语言系统。书面语言所承载的人类的历史经验、人文传统、生命感悟、精神类型,与个体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交融碰撞,构成了书面语言独特的语义内容,也使书面语言成为学生语言发展高级阶段的语言类型。书面语言的理解(主要是阅读)和表达(主要是写作)是高中学生语言发展的重点。

其次,高中阶段学生语言发展的重点是与学生的自我与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的。自我与社会性发展是高中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主题。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开始构建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意义关系。高中学生在反观自我,审视自我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意义关系时,总是寻求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征和阐释这种关系,这种表征和阐释以内部语言的形式内隐为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外部语言的形式外显为学生的自我表达。高中学生语言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是学生自我发展水平在语言层面的显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实现的,因此,语言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工具。以语言文字为中介的人际交往的有效实现,需要遵循社会约定的会话规则,并恰当地使用理解与表达的语用技能。人际交往的频繁以及交往面的不断扩大,促进了高中学生语用技能的发展。体察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会话语境)要素,选择语用技能,实现有效的人际交往,是高中学生社会性发展在语言层面的表现。

高中语文课程要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兼顾语义、语法、语用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要突出书面语言和语用技能发展的重点。在课程结构上,要在强调高中阶段语言共同基础的同时,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以满足学生随着自我与社会性发展带来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课程实施与管理上,要充分挖掘日常生活和学生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中的语言素材,结合教材中的语言和言语材料,整合成素材型课程资源,满足并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在教学策略上,要寻求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有效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交流(包括同伴、师生、读者与作者)分享、体验感悟”是语言发展高级阶段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在积累基础上的细化和分化也是成熟的书面语言学习必要的方法。

三、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高中语文课程重要的育人目标

引导社会认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高中语文课程重要的育人目标。

高中阶段是学生社会化进程急剧发展的时期。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在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影响下,儿童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步达到这种要求的过程。一个理想的社会需要在强调社会共同要求的同时,发展起一种容纳个人创造性,包容个人合理追求,使得社会自身不断改革的机制。因此,培养既认同社会规范、社会核心价值、社会责任感,又具有个人创造性和生发社会变革动力的现代公民,成为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目标。

个体社会性发展是以社会认知发展为前提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社会认知,培养相应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责任感是语文课程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面。

社会认知是对社会对象的认识,包括对他人、群体、自我、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社会规范、核心价值等事物的理解和推断。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以自然为认知对象的“物认知”相区别,社会认知执著于对“人与社会”的认知。尽管个体的社会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由认知的一般水平决定,但社会认知毕竟不同于“物认知”。很多学生“物认知”水平高,数理化成绩好,但对人、对人际关系、对自己、对社会角色一窍不通。就人的终身成就看,社会认知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要有很高的“物认知”水平,也应该具有很高的社会认知水平。高中生社会认知水平的提升有赖于语文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共同支持,但语文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的支持作用更为全面,更为完整,更加有效。

语文课程中的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语言学习的素材,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认知他人、群体、自我、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社会规范、核心价值的窗口。文本解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解读社会、认识他人、审视心灵、体验情感、认同规范、衡量价值的过程。小说阅读中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诗歌鉴赏中对形象意蕴的审美体验,戏剧欣赏中经历的传奇人生,以及散文阅读中对作者自我世界的洞悉,无不是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以“人和社会”为中心的世界,并从中理解社会,感悟人生。可以说,语文课程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支持作用,不仅仅止于提升社会认知,还整体作用于学生的社会情感、社会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规范的批判与认同等方方面面,它的影响是全面的、综合的。

树立语文课程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与他人,理解社会,感悟人生,语文课程会获得全新的视野。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形成了“以文传道”的传统。这里的“道”被狭隘地理解为思想道德之“道”,语文课程也因此陷入庸俗社会学批评视野,成为灌输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泛政治、泛道德学科。语文课程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形成独立自尊的自我意识,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他人与社会,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和规范。因此,立足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语文课程,首先要把学生们当作一个个具有独立自我世界的生命个体来看待,尊重个体独特的生命价值和个性人格。一个阐释人的本质并尊重个体独特生命体验的人学主张将进入语文教育的视野。其次,立足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语文课程,还应把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投放到社会之中,建构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意义。一个尊重他人、保持个人与社会和谐、体认社会价值与规范的社会学、文化学视野也将进入语文教育之中。

顺应并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语文课程应在更高的层次上阐释“人”的个体生命本质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可以说,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刻程度,决定着语文课程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他能够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广泛领域阐释人的本质,并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发展进程加以观照,他就很容易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实现意义对接,他对文本的解读很容易深入学生内心,并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顺应并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语文课程实施中,还要求语文教师从更加广泛的视野中,寻求对文本更加贴切的解读方式,以适应学生现实的发展需求。除了通常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外,还要结合文本特质,选用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种批评方法。概而言之,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什么,我们就要选用与之相关的方法,结合文本解读并生发出相关的意义。也就是说,教师的手段多了,挖掘并整合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的能力就增强了,相应的文本生发的意义也就更加贴近学生的发展。

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是高中语文课程服务学生终生发展的着力点

自我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自我发展是人格发展的核心。

随着儿童内心世界的发展,他们会越来越多地将自己作为思考的对象,产生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有什么样的性情等问题。当个体把自我当作一个客体对象加以审视时,自我就被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不断审视“客体我”,形成对自我的一系列主观判断和评价,“客体我”相应扩展,累积并形成自我意识,建立起自我概念。因此,自我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个人认识自己是困难的。古希腊有句神谕——“认识你自己”,并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学问。的确,当今世界,我们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的认识已经基本完善并达到很高水准,唯独对自己的认识才刚刚起步。当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达到很高水平时,他就会对自我形成连续的、稳定的、一致的看法,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当一个人的自我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他会陷入自我的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整合自我矛盾,自我就获得进一步发展;陷于自我矛盾之中,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引导发展的动物,即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就会引导自己朝哪个方向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我发展是人终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发展急剧加速的时期,很多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都可以从自我快速发展与其他发展滞后造成的不平衡中找到根源。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丰富并完善他们的自我世界和精神世界,显得特别重要。

从严格意义上讲,语文课程是高中阶段唯一能够直接走进学生自我世界,并帮助他们完善精神世界的课程。其他课程建立的外部世界也会促进自我的独立,并帮助建构外部世界与自我世界的意义关联,但对自我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如前所述,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主体我”审视“客体我”的结果,自我审视是在内部语言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表征和自我表达实现的。个体在统合自我矛盾时,也是借助内部语言,不断寻求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意义而实现的。语言在学生自我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可见一斑。当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建立起自我概念时,他才开始真正的阅读,因为真正的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自我世界、精神世界交流碰撞的过程。也只有学生的自我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充分的自我意识的时候,才会形成真正的表达自我的冲动,富有真情实感、具备真知灼见的写作品格才会建立。反过来,走进心灵,触及灵魂的阅读和写作也会不断丰富自我,促进自我的发展。

立足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具备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情感性。这种思想,应该是饱含作者生活体验的真知灼见,是一种伴随捍卫真理激情的哲思,它在文本中的存在状态,不应该是静止的,文本作者应该呈现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或推论过程;这种情感,应该是与具体情景相结合的真情实感,是一种带有作者理性观照的非理性状态,这种情感在文本中应经历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唯其如此,这些思想和情感才能走进学生内心,在学生的自我世界中发芽、生长。立足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语文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只有让全体学生深入到知识、思想、情感的发生过程之中,教师才能进入学生的自我世界,滋养其心灵,塑造其灵魂。总之,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只有走进学生的自我世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塑造灵魂、美化心灵的学科。

语文课程作用于学生发展的主题当然不止上述几个方面,其发挥作用的内部机制相当复杂,有待我们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者通联:湖北水果湖高中]

猜你喜欢

社会性语文课程语言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