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属于自己的方式
2009-01-08侯登强
侯登强
在读汉恩·吉诺特的《接受我的爱——老师如何跟学生说话》,在“有益的方法与实例”这一章节,吉诺特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东西。用他的观点,这些方法和实例不同于宏观层面的教改,但它们在小范围内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吉诺特先生的教学改革观点我是赞同的。“教改的基础如果建立在相信‘量的魔力上,结果只会事与愿违,达不到目标。学生需要的以及老师做得到的是‘质,即教学的质量和尊严的平等。”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必须是人。单纯的以教材的改变、教法的改变甚至是教学手段的改变来推进的课程改革,实在不会有多大效应。研究人,改变人,唤醒人,或许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
在《教学勇气》中,对人心灵的深层次探究让我着迷。反观目前,教学改革推进的步步有序却解决不了我们至为重要的教室境况,课程设计的琳琅满目却引不起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单纯地对学生进行量的灌输,改革终究只会成为某些人的噱头,于师生都不会有质的提升。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关注了课程、学生、手段,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教师是连接这些内容的关键,单一的专业化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要实现教学质的飞跃,必须洞察师生的心灵,从人性的高度来研究。所以,我赞同吉诺特先生的这一观点,尝试着从沟通与改善师生关系的角度,来实现教学的突破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书中的实例我更愿意从沟通的角度来理解。“由谁来发问”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状况,为师生二者的沟通创造了氛围。课堂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教学思想的拓展,也会带来新的教学效果。拓展了思想,更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方式,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师生关系也打破原来的教师独角戏的权力失衡状况。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恐惧,教师担心自己的课堂失控,担心失去自己的话语权,担心学生发现自己的隐私……同样学生也面临着担心老师的羞辱,担心别人的嘲笑,担心自己会很愚蠢……在两个心灵互相提防的教学环境里,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困难的。学生提问的方式,无疑是打破这种窒息的教室氛围的有益尝试。但我也比较担心泛泛的提问不会让学生有很好的倾听,流于肤浅。完全放手学生的提问也是不可取的,需要针对课程的特点和教师本身的特点来设计。
“听话的游戏”也是沟通的必须。有效的沟通离不开有效的倾听。喜欢倾听这个词语,它彰示着一种尊重,更蕴含着一种姿态。我更愿意把倾听引申为对他人心理需求的洞察,只有知道别人意图和需要的人,才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适当的调整。我们不仅仅要倾听他人,更要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内心,对自己有很明确的定位。教师一个教学习惯的改变,往往能塑造一批优秀的学生。大的气候很难改变,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样的方式开始,实践我们的教学呢?
“停止批评”中的方式是教师自身的一种反省。这样的教师首先有强烈的个人职业梦想,能够自发地进行自我审视。这样的审视,促使教师从自身找出沟通中的问题,消除障碍,为改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想起秋尘老师推荐的紫手环活动,用紫手环记录自己的抱怨次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借用过来,帮助老师逐渐告别批评。
个人比较喜欢“重要的信函”,虽然文字不多,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沟通的方式。它的意义不仅是架起一条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更在于它告诉我们,学生需要用这种方式告别恐惧。学生的成长是不断面对恐惧克服恐惧的过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恐惧,并从中获取帮助他们的信息,激活内心深处的智慧。如果说面谈还存在一定技巧的话,那么书信则可以随性而写。书中把它的价值定位在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我感觉有些可惜。其实每个老师都需要找到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有效途径。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倾听孩子的心声,需要这样的方式。再小的事情,如果用心都可以把它做得有声有色。
“数据指南”“让低成就者当小老师”“结伴学习”这三个实例,彰显了同伴的力量。沟通的情境是可以创设的,我们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交往中唤醒自身的责任意识,萌生更多前行的勇气,这是有意义的事情。
“让学生参与计划”注重了学生的体验,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探寻学校改进的方向。让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这是一所好学校应该有的品质。我们更多地强调了教职员工的主人意识,却忽略了学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这一点。听取他们的意见,把学校办成孩子喜欢的学校是一个校长应该确立的基本理念,而不是努力办成上级领导喜欢,而让师生痛不欲生的学校。当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我的学校”的价值取向的时候,学生的动力自然会得到激发。
对“家长介入学校”的做法我是有异议的。固然,家校联系是必要的,可经常性的家长介入,必然改变学校的独有环境。最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方式是以为老师和学生制造恐惧而促进教学的。好的教育应该有好的方法,过去说过的“管它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并不能用在教育上。孩子的成绩可能在家长的监视下有所提高,然而对于学生自我的认识、自我的建构都会造成伤害。老师在家长存在的教室里上课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果是有责任心上进心的老师可能会把这样的介入当作一种提升自己的机会,然而更多的老师可能会因此而更封闭自己,与学生失去本真的沟通和交流。家长的存在阻断了师生真诚有益的沟通,这不是一次好的考试成绩所能弥补的。
“老师的助手”中所讲述的是“许多学校不让老师处理例行的工作和整理杂务,借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所有与教学无关的杂务一律交由助教处理”。不言而喻,这样细致的分工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对教学的关注。然而,我又想到美国电影《热血教师》中的克拉克先生,他改变了一群又一群顽劣的孩子,单纯地通过教学的对话是不行的,他家访,他投入到活动的组织,他竭尽全力地吸引孩子们……一个真正的教师,绝不仅仅是教学能手,更要是教育专家。教育与教学从来不会分开,如此的操作,会不会削弱教师对学生人格与品格的影响力呢?我还是有所担忧。
从来没有这样一条条地来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些事例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成功经验的总结,其中的曲折谁也不曾经历。照搬模仿只会失去自我,惟有从中感受到某种思想,积极探寻属于自己的方式,才会走得坦然亦超然……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滩头小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