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激励生命 艺术点化心灵
2009-01-08刘洋
刘 洋
一直以为,与经典为友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我参加教育工作十年,在教育教学观方面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但当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无法达到圆融的境界,当我的专业化成长难以取得跨越提升时,我开始反思,这该到了积淀教育思想的时候了。于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卓越的教育功勋及他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此不必赘言,而《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是“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总结”。较之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经典著作,这本书能使读者,特别是初学者更集中、更全面地了解其人、其校,以及其教育信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
随着阅读的深入,苏霍姆林斯基亦师亦友,把我带入了他那饱含着智慧和感动的教育世界。惊叹、仰慕、温暖时时流淌在心中:惊叹于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才华倾注给了教育事业的胸怀;仰慕于经过师生共同劳动打造出的雅致的校园环境和充盈在校园每一个角落的精神文化;温暖于师生都能在这片乐园幸福地成长……我想把叙述的视角缩小,集中谈两个方面的思考和发现。
一、教育家的胸怀和责任
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苏霍姆林斯基践行的教育使命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要完成这一崇高使命“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有了这种“为未来而工作”的胸怀,帕夫雷什中学施展教育的舞台也就无限宽广了,连学前教育、家庭教育都被系统地纳入了他的教育规划中。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苏霍姆林斯基都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去实践,用持之以恒的坚守去强化,用全员育人、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去润泽。凭着这种博大的教育胸怀和至善至美的教育追求,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的天空分外的纯净,教育的内涵却绚丽斑斓。相比于现在不少学校狭隘的教育视野及片面追求成绩的教育行为,大教育家彰显了自己的卓尔不凡。
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责任,完全出自于他对教育的信仰和对孩子真诚的爱。“笔者33年的教育劳动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思考”。他认为校长(包括教师)最主要又最重要的品质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去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
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家,首先是一个超脱的人。为了自己的教育信仰,为了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自教课,每天坚持听两节课,还兼做班主任工作。他写道“我竭力做到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所以,他三十余年如一日对学生做跟踪观察笔记,他用多年时间观察脑力劳动在不同的非睡眠时期的效率,他悉心指导每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古今中外不乏教育家,但有苏霍姆林斯基如此胸怀和责任的教育家不多。“道不孤,必有邻”,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学变成了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一位普通校长的思想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得到绵延的发展。
二、关于德育
德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工作,既神圣,又艰巨。有人说“经师易找,人师难求”,苏霍姆林斯基是人师中的人师,他对德育的阐述自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故精读之。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简而概之:教育无痕。教育无痕展现的不仅是教育的技巧,更是教育的魅力。外在的“无痕”恰恰能在孩子的心灵中刻下“有痕”。那么教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对于孩子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所以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不能满足于表面形式上的热闹,更不能在孩子还没有情感体验、心灵触动的经历下,就直白地告知孩子这次活动具有某某教育意义。“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鲁迅语)只是一场德育的闹剧。
要使思想能真正支配人的灵魂,就必须使他感受到自己的高大和美好。对这种德育思想,我有两方面的解读。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要有一个高位发展的信念。因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崇拜的学生”(陶行知语)。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效应是神奇的,有了高位期待,学生自然能感受到自己的高大和美好。另一方面,没有足以使儿童、少年和青年感动、钦佩、赞美、受鼓舞的榜样和理想,就难以使其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感受到自己的高大和美好”更是无从谈起了。英雄人物壮美的道德行为会成为学生激动人心的高峰体验,能激励他们追求道德最高标准的志向。为了介绍英雄人物的事迹,帕夫雷什中学编纂人类道德价值文选,这一做法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其他一切都被遗忘时,所保留下来的就是修养。道德修养并不是保留在记忆中的一堆堆知识,而是由深刻感受和领悟了的知识凝结在心灵里的东西,道德修养的形成与道德信念密不可分。道德信念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中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他认为“个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我的理解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是通过修养展现出来的。那么,如何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德育思想呢?我认为应从养成良好习惯入手,把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情操、情感生活联系起来,唤起良好习惯给他们精神带来的欢乐和兴奋。乌申斯基认为“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加,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要想不出现坏事,就要不断地教他们做好事。帕夫雷什中学就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
与经典相伴,就是与思想交融;与大师同台,就是与智慧对语。苏霍姆林斯基的不朽为“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作了最好的注解。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智慧点化和润泽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帕夫雷什中学》博大精深,我的这些思考和发现只是其冰山一角。但我相信,有了这种“六经注我”的学习,它的智慧将源源不断地融入我的教育生命。
山高人为峰——“山”对我有了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龙岗区福安学校)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