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词语功能 加深文本体验
2009-01-08阮美好
阮美好
词语是构成语言、文本的基本材料。有效的词语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各类词语的特有功能,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引导学生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的生活经验,再现乃至重构文本情境,并在现场性的体验中深化理解。
一、挖掘摹状词的形象功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摹状词通过对声音、色彩、气味、景象、形状、情态的摹绘,给人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感觉,这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引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发挥摹状词的形象功能,重视对摹状词的品味,以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1. 比照式品味。作者在运用语言描摹事物,表达内心情意时,会选用带有自己独特感受的词语。运用多种比照方法,引导学生从描摹性的词语中找到感觉,品味词语,可有效生成形象,理解文本。
其一,递进性比照。笔者在教学《猫》“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一句的“蹭”时,通过递进性比照法体会该词的韵味。一是感知,让学生阅读语段,理解“蹭”的意思是“摩擦”;二是揣摩,既然“蹭”就是“摩擦”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引导学生对该词的独特内涵进行品味;三是想象,透过这个“蹭”,想象这只猫的形状和姿态,使隐藏在“蹭”中的丰富意象鲜活地呈现出来。学生透过这个摹状词,看到了猫的可爱,看到了猫的顽皮与乖巧,看到了猫对作者的亲昵,看到了作者对猫的怜爱,由“人爱猫,猫亲人”的动人画面感受到猫与主人的深厚友谊。这样,由词入画,凭画悟情,一个“蹭”字,生发出无穷的情思与意味。
其二,相对性比照。《老人与海鸥》通过细腻描摹海鸥在老人逝世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反映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不解情缘。教师引导学生将海鸥翻飞、盘旋、停歇和鸣叫的摹状词分成两组,进行比照,构建不同的海鸥影像,感受从无比欢乐到无限沉痛之间的变化:欢愉的“应声而来”与令人诧异的“突然飞来”;自由畅快的“起起落落”与沉痛的“肃立不动”;祥和的“翻飞鸣叫”与令人揪心的“连声鸣叫”;亲昵的“团团围住”、如诗如画的“翻飞的白色”与令人震撼的“翻飞盘旋”“扑”“白色漩涡”。对比鲜明的画面及其蕴含的情感,撞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心灵。
2. 体验式品味。体验是内化知识、获得真知的基本途径。要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对词语的体验式品味。
一是现场性体验。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的,大自然中的万物,如朝霞余辉、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无不触动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成为开启形象思维的源泉。如教学《春天的发现》,教师可以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现场性的观察、思考、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其形,闻其香,赏其色,借助大自然鲜活的景物激活相关词语,让诸如翠绿的柳树、如茵的小草、五彩的鲜花、晶莹的露珠、醉人的花香、顽皮的小鱼、快活的蝌蚪等充满诗情画意的灵动的语言,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有声有色的春天图画。这样,在现场性观察体验中认知的语言就会增添生命气息,不仅能准确地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运用起来也能达到“语语悟其神”的效果。
二是扩写性体验。如教学《北京的春节》“元宵”片段,引导学生借助摹状词,如“火红美丽”“有声有光”和“各形各色”等展开联想,展现老北京元宵处处红火的喜庆景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借助文中的摹状词展开创造性想象,“亲身走进”老北京的元宵灯市,身临其境般描绘老北京那火红热闹的元宵灯市,展现自己充满奇思妙想的各种活动,在赏灯逗乐中充分体现“美好快乐的日子”带来的种种情趣与美好愿望。通过这样的拓展性写作,使文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达到文本因融入“我”的角色而变得鲜活,“我”因文本的情境而开阔视野。
二、挖掘概念词的接合功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概念词是对摹状事物的高度提炼与归纳,揭示事物本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展现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概念词具有接合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重要信息源。教师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入手,联通相关摹状词,把握文章的脉络,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1. 时间的接合。叙事中的时间概念强调过程性,在这个过程性的时间中,既包含着事情发生的某段时间概念,还包含着事情发展的长度或距离。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美丽”,凭着语言直觉,学生会发现这个“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容貌的美丽,而且蕴含着她坚定执著、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精神。如何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间发现并理解这种精神?笔者立足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借助摹状词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以“一锅一锅”“废弃”“破棚子”“烟熏火燎”“点点烧痕”等词语呈现居里夫人“终日”进行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在居里夫人的身边,从早到晚跟随居里夫人在极其简陋恶劣的环境中坚持研究,设身处地地感受其中的种种艰辛与困阻。在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文中的“终日”与“三年又九个月”两个时间概念词联系起来,再通过这个时间的长度去构建更大的体验空间,想象文本中没有描写出来的种种研究细节,如时刻面临的健康威胁、经历屡次出现的失败、历尽酷暑严寒……深层次地感悟居里夫人“美丽”的丰富内涵。这样,学生对课文四五自然段的内容就可自主感悟了。
2. 空间的接合。地点或空间元素在事件的构成中具有基础性、目的性、象征性、解释性等诸多文化内涵。空间,作为事物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质具有决定和显示事物的性质,对事件空间元素的再认识是改进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以空间概念词作为品味点,将跟其有关的描写联系起来,便可构成具有独特意味的语境,帮助学生领会全文,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教师可以抓住“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陈设“极其简单”这一对概念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室内陈设之简单与房子本身之高大华丽的不协调,以此作为感悟总理工作作风极其简朴的切入口。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想象,联系这座房子的来历——末代皇帝溥仪的摄政王的官邸,再现当年房子的室内陈设是何等的辉煌气派,然而,当房子成为总理办公室的时候,其陈设却是多么简单朴素。学生在不同空间场景的“游历”中体验、感悟,从而品味出这不协调的背后,有着极其不简单的深刻含意。既被总理的不凡人格所感动,又被作者的匠心独运所折服。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鉴赏一半;有时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通过空间的对比体会,学生便感悟到文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领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东城区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 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