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全部的爱献给库区学校的孩子
2009-01-08黄佑平邹艳香刘小春
黄佑平 邹艳香 刘小春
位于江西万安库区赣江边的樟木坑教学点,是江西省万安县五丰镇棉津村的一个边远山村教学点,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自行车也无法通行,要走四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中心小学。然而,今年50岁的曾昭富老师硬是在这山旮旯里默默奉献了32个春秋。
扎根山区,此情不移
曾昭富老师1978年高中毕业后,本有机会当村里的干部。然而当时樟木坑教学点也正缺一名民办教师,他看到山里的孩子到了早该上学的年龄还在家玩耍的现实情况,便毅然放弃了当村干部的机会,在樟木坑教学点当起了一名“孩子王”。1994年他从泰和师范民师班毕业后,棉津中心小学准备调他任乡教办干事,当得知没有人愿意去樟木坑教学点任教时,他再一次毅然回到了樟木坑教学点。他说:“我生于大山,就要乐于大山,大山里的孩子我放心不下。”他爱大山,更爱大山的教育事业。32年来,他时时以教师的学识教育学生,处处以教师的品德影响他人。他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他自己率先垂范,严以律己,从不缺课和迟到,并让学生给他记考勤。32年来,他一直坚守着这样清贫的岗位,固守在这大山深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32年来,他记不清自己磨破了多少双鞋,用扁担箩筐搬运过多少学生的书籍作业本,更记不清曾为多少学生翻山越岭寻医问药。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为了大山里孩子的明天,他愿付出一切,乃至生命。
接送学生,行万里路
樟木坑教学点有一至三年级学生近20人,分别来自六个自然村。万安水电站建成后,库区村庄大多是山水相隔,最远的学生离教学点要翻四座山,有六里路,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教学点。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走山间小道总让家长不放心,每天接送学生就成了他教学任务之外的一项日常工作,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山里的人家住得很分散,曾老师便约好家长把学生送到村口的一个山坳上,他一早便来到这里,把孩子接到教学点上。下午放学后,他又把这些学生送回到各自的家里。遇上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的天气,他得给最小的学生撑伞、背书包,有时还背着学生翻山越岭。他送完所有学生时,常常已是夜色笼罩大山了,其他人都睡了,他还在往回赶的路上。32年来他用了39个手电筒,光接送学生走的路程就有近7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
关爱学生,胜于亲人
曾昭富老师爱大山里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子女,尤其对困难学生更加关爱。2001年初夏,二年级学生曾奇的父亲外出打工,遇车祸身亡,母亲又重病缠身,该生准备辍学。曾老师得知后多次来到他家中,对学生家长说:“让孩子放心读书吧,杂费我会帮你负责的。”他把学生接到学校,曾奇激动得流着热泪说:“曾老师,我一定听您的话,好好读书。”如今,这个准备辍学的学生已经在读高中了。2005年寒冬的一个下午,三年级学生曾淑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由于山路崎岖,坡陡路滑,一不小心栽倒在半山腰,右腿骨折,经医生检查需住院治疗一个月。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习,曾老师每逢周六和周日,都要到医院去看望,并给她补课。期末考试时,曾淑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还有了长进,数学考了100分。这个学生拿着满分的试卷,激动地对他说:“曾老师,我会永远记住您。”2006年春季,学校有5位学生患感冒,他赶忙请来乡村医生为孩子看病,为他们付医药费,还烧好开水给学生喂药,再一个一个送回家。他自己的孩子在县城上学,他却无法去关心。难怪不少家长感激地说:“曾老师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是这些孩子的再生父母啊!”
母亲遗言,以校为家
“喊话能听见,走路要半天”,这是山区交通的真实写照。他去教学点要翻三座山,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由于交通不便,他长年吃住在教学点。在教学点上他既是老师又是炊事员。每天上午上完课曾老师就帮助学生烧水,热饭热菜。个别学生的饭菜在路上倒掉了或是提前吃掉了,他就拿出自己的饭菜给学生吃。2000年腊月的一天,曾昭富老师在教学点正忙于期末复习,家中来信说母亲病危,催他速回。他想,来回一趟要近三个小时,半天的课就上不成了,他便请人捎信回家,说在学校走不开,母亲治病的事由爱人操劳。等他周五下午放学回家时,他母亲已奄奄一息,不能说话。妻子告诉他,母亲留给他最后的一句话是“让儿子好好教书”。母亲病故后,曾昭富牢记这句话,一心扑在教学上。妻子看到丈夫把事业视为生命,便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开荒种菜,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32年来,曾昭富在樟木坑教学点上做出了辉煌的成绩,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但他并不满足,向县委书记、县长这样真情表白:“只要樟木坑教学点还保留,我就愿意在那里一直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