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的认识
2009-01-08崔庆隆
崔庆隆
摘要: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个强调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自查找资料进行主动学习,不仅培养了创新思维而且提高了创新能力。体育课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不再具有惟一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开放式;新大纲
1 问题的提出
在大力倡导“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生体育”的今天,各地教育部门都在探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模式。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国家标准已经制定完毕,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七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这进一步地推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本文是对我国前七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后仍遇到的主要困难,通过深刻分析当前我国体育课存在的问题和预测将来可能会发展的趋势,提出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得到重视的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健康专著、资料汇编、我国学校卫生的有关法规文件;国外体育、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大纲;学生课本和教学参考以及相关的教学大纲,为分析比较奠定理论基础。
2.2 逻辑分析法
本文将从开放式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 结论与分析
3.1 什么是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
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是指: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计划和实施上[1]。它的依据的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思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知识教育为能力培养;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3.2 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开放式”从广义上理解:把关闭的东西打开,解除约束得到自由。狭义的理解:就是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上是封闭式的,现在允许地方和学校根据体育改革的进展情况,自行确定并置换原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知、理解、掌握、巩固、应用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在教师的辅导下有目的进行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健康知识。能主动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同学互相配合形成团结向上的集体。如今,创新教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是一个重要内容。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为学生体质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为适应“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而提出来的。
3.3 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3.3.1 教学目标
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为课程教学目标,然后通过师生商议和个别讨论来制订出一个有层次性、阶梯性不同的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是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而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
3.3.2 准备部分
在一堂体育课中,准备活动虽然不是课的主要部分,但它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在激烈运动前做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以避免因为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关节、韧带、肌肉粘滞性等方面,因此表现出来的内容不外乎慢跑、徒手操、游戏等,而这种形式大多数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2]。这种传统的上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行动,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开放式的准备活动,要求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学生可以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加以改编运用,可以把街舞、瑜伽等优秀内容搬到课堂,也可以自己根据已有经验、加工、合成创造出新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为之继续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另外开放式的准备部分还为学生在心理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练习中检验,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相互关系,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3.3 基本部分
开放式教学模式下的体育课,基本部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师生互动成为可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什么、学什么都得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这就势必造成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
教师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要求做到:一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三是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学生在开放式体育课中允许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够圆满的问题。传统教育主要是继承式的、以讲授前人研究成熟的内容为主,课程内容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因而是相对封闭的,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慢。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各个学科知识老化与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的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及时反映社会实践和学科发展的水平和趋势,因而必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但从教学组织的角度来看,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却应该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这样方便于进行规范化管理与考核。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建立开放式的课程内容结构,使各门课程在保持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的同时,能够紧跟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及学科发展的进程,迅速吸收学科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并为不同的教师提供充分发挥自己学术专长和教学特色的可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宽广的学习内容和自由选择余地。
3.3.4 结束部分
开放式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互相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一段优雅的音乐,想像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恩赐;课后的理疗、药物、营养补充、洗浴等形式都可以让学生采用。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运用,为终身体育服务。
3.4 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体育课评价体系注重于终极目标即重结果而轻过程管理。开放式体育课的评价体系在操作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又要补充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它可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出勤与表现(20),对体育的参与(10),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30),学生的自我评价(20),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20)等几个方面[3]。把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参与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入评价体系中,能更确切地反映出体育与健康的含义。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能更全面地反映出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后表现出的不同情况,使评价体系更具有针对性。
3.5 师生关系
开放式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在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课堂上是教学的主体。当前我们必须做到还给教师以“教”的自主性,从而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还给学生“学”的自主性,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我们认识到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个人。因此,主体性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相悖,甚至可以说,主体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认识到主体虽然是人,但人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真正的主体,成为具有相应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个体,这就需要人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而教育可以说就是其中之一。学生的发展、主体性的提高,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主体,自然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转变成主动型学习。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及多种媒体将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甄别信息、信息组织再利用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学生主体地位的度的把握,怎样做才能够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去开放;如何处理教学安排与学生兴趣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7.
[2] 姜红梅.开放式体育课模式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06,(9).
[3] 陈两福.“开放式”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2).
[4] 王晓林.体育教学中的反馈法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控[J].文教资料,2006,(16).
[5] 张德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值得关注的问题[J].文教资料,2006,(17).
[6] 盛建伟.学校体育教学艺术[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