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知止”到“能得”

2009-01-07宫凤娟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志向大学目标

宫凤娟 于 铁

摘要:《大学》蕴含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基本原则。教师品读《大学》,就能够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与知识修养;在教学中能明确目标,遵循原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品读《大学》,则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知止”;“定”;“静”;“安”;“虑”;“能得”

《大学》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宋代以后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大学》由经文和传文两部分组成,经文是大学的总纲目,传文是对经文的阐释。大学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哲学著作,还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纲要。本文试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几句经文探索其蕴含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一、“知止而后有定”。“止”,念兹在兹。念是念头,“兹”,指明明德。“止”,就是把我们心里的念头止在明明德上,即心中的念头始终围绕着国家、社会以及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也要时刻想着如何亲民,即教化一般人,让一般人都具有明明德的品性,要始终把这个念头保持好。有了这个“止”,才能有“定”。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并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个学习动机就是“知止”。学习是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安定、人民大众的幸福,这种积极向上的动机是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能够使学习成为自己内在的需要;健康高远的学习目标能够指引着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因此,在教学之前就应该启发或者帮助学生理解明明德的学习目标,树立美好远大的理想,就能静下心来,自觉摒弃不良风气的影响,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是教学的第一步。

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做什么样的教师,打算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职业理想,才能保护学生合法利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自觉维护学校利益,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也是做合格教师的标准。

二、“定而后能静”。“定”,志有所立,勉持不变。“志”,就是自己立定志向,即学做圣人,这是根据“止”来的,即止在明明德上面,我们的心随时在理性上面,“定”就是保持自己的志向不变。“勉”,勉励,不变,保持,不能改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明明德的志向。有了“定”之后,才能达到“静”。

教学中虽然确立了明明德的目标,有了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但是学生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接受事物虽然快、也容易激情澎湃,但他们经常三心二意,经常很快忘记而不能坚持持久。那么如何使学生能够始终如一的坚持这一目标呢?《大学》告诉我们要“定”,要保持自己的志向不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立定志向之后,应该时刻帮助提醒学生牢记自己的学习目标,坚定自己的理想。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不断增加学生的信心,从而使学生为了明明德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给学生作出榜样。

三、 “静而后能安”。“静”,久而躁释,不为妄动。保持“定”久了,心中的浮躁之气就会消失掉了。“静”得久了就会“安”。

在教学中师生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始终如一的坚持明明德的理想。只有在“止”和“定”的基础上,才能使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专心学习,教师才能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师才能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教师才能作风正派,不搞不正之风;教师才能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成为学生的表率,自觉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教师才能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学生也会对种种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有一个较强的免疫力。

四, “安而后能虑”。“安”,泰然恬然,心不异迁。泰然,心里平静,没有负担,有安全感;恬然,不但平静,有安全感,而且欣然很自在。心不异迁,保持泰然恬然的心态而不改变,就能达到轻安的境界,身心自在,就能达到虑 。“安”是一种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积极心理状态。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这种心态,他们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欣然自在,身心愉悦。

因此,教师达到“安”这一状态,就能够乐于严谨治学。能够乐于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乐于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乐于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乐于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乐于传道授业于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无限的充实和乐趣。学生达到这一状态,就能够热心学习,就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解决厌学、弃学的不良现象。

五, “虑而后能得”。“虑”,精研明辨。精研:精,精粹;研,研究;明辨:辨,辨别。这句话是指明确的辨别是非善恶。理论研究的是否明了,用功是否正确,都是“虑”。即静虑。久虑之后才能有得。这一境界是真正学习的开始,是学习能力形成的标志。

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虑”则是用来衡量是否学会学习、是否能够自主学习的标准。就是师生在学习中能否自觉的精研,能否辨别出哪些东西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能否时常总结自己的学习的成败得失。

“得”,获其达于,至善之要;“获”,获得。其指学大学之人要明明德,亲民。两者要至于至善。达到至善,知其所止。 “要”,要领,把握要领。学的最终目的在于用,在于力行。无论学问的渊博与否都应该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造福于整个人类。

无论做什么都要找到根本。物有本末,教学的“本”是培养人才,人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即明明德;教学的“末”是人才能够充分的服务于社会。人才如果能充分的服务于社会就必须先明明德。“能得”是终,“知止”是始。“能得”是大用的发端,“能得”才可以用。“知止”之后才开始真正的教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更进一步总结了分清主次,按照规律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当今,我们总习惯于学习西方国家的教学经验,总是赞叹西方国家教育方法的先进。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原典著作,西方的教育智慧只是其中的点滴而已。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继承发扬,结合时代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当代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炳南.《论语讲要》.吉林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课程参考资料,2008.12。

[2] 朱熹(宋).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8.1。

[3]徐醒民 .《儒学简介》,2000。

[4] (Galotti.K.M)加洛蒂(美).《认知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猜你喜欢

志向大学目标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