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朱光潜的“静穆说”

2009-01-07巩青燕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静穆诗论文艺理论

巩青燕

摘要:本文着重从朱光潜及其文艺理论的历史性去认识历来备受争议的“静穆说”,得出朱光潜“用他的人生实践他的美学理论”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静穆说”的命运即是朱光潜一代美学大师的命运。

关键词:朱光潜;静穆说

朱光潜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融贯中西文艺理论,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朱光潜文艺理论中有关陶渊明的“静穆”一说曾引起鲁迅的批评,并由此引发一段大的纷争,以至成了学术界的公案。下面也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看一下“静穆说”提出的学术背景。“五四”运动后到抗日战争爆发期间, 当时封建势力、官僚买办势力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的反动统治更加残酷, 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所领导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使光明与黑暗的搏斗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朱光潜提倡“超脱现实”,主张“无言之美”, 引导人们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采取逃避、忍让的态度,“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求安慰”①, 对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潮表示沉默﹑冷淡,还拿陶诗“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垫高自己“无言之美”的美学观。他早年接受《陶渊明诗集》的熏陶, “只爱陶渊明闲逸冲淡的一方面”②, 特别赞赏魏晋人“超然物表”﹑“恬淡自守”﹑“清虚无为”的消极面,因此从1926 年11 月起, 他陆续在《一般》(后改为《中学生》)上发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劝说青年“悠然静坐, 游目骋怀”, 保持“心界的空灵”, 置“喧嚣”的世界于度外,如此静观尘世就会进入一个超是非、超善恶的神妙境界,初步形成其超现实、超功利的美学思想。朱光潜这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美学观,后来就突出表现在源于西方古典美学的“静穆说”上。

他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明白古西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 把诗神亚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 而眉宇间却常如作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 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造型艺术——常使我们感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 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 超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 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③这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所以立刻招致鲁迅的猛烈批评,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七)》中指出朱光潜的诗评“是‘摘句”,“用摘句之法评陶, 必然掩盖渊明真相, 歪曲诗人人格”;说“历来伟大的作者, 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④

以上论争因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而众说纷纭。对鲁迅的批评, 朱光潜在鲁迅生前和身后较长时间均未表态。直到1946 年10 月, 方才打破沉默, 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长篇论文《陶渊明》, 对“静穆”说有所修补, 说“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 有许多矛盾和冲突; 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 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总之, 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的苦闷, 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渊明则如秋潭月影, 彻底澄莹, 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到达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⑤。文章中已经看不到刺眼的“浑身”二字, 但是仍然没有提陶渊明有“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一面,可见朱光潜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文艺观,推崇“静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朱光潜如此推崇“静穆说”呢?我们不妨结合朱光潜的文艺思想发展历程来看看。肖鹰在《朱光潜美学思想新探》一文在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将朱光潜的文艺思想又细分为四个时期⑥,更方便我们把握其思想的变化:第一,“前美学时期”(1897——1925),这个时期是朱光潜的成长时期,为朱光潜的悲剧人生观奠定了基础,并且使朱光潜萌发了用艺术解决人生问题的思想;第二,“美学时期”(1926——1935),这个时期朱光潜主要是在英法留学,广泛学习西方文化,接受尼采﹑克罗齐等人的美学思想,并创建了自己的美学体系;第三,“美学实践时期”(1936——1949),从回国到建国前这个阶段,朱光潜转变留学期间以研究为主的治学道路,主要是运用他的美学理论进行诗学和文学批评的具体工作;第四,“美学批判时期”(1949——1986),由于他的美学理论被定性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并受到批判,他不得不再次转变治学道路,进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美学批判运动,直至逝世。在第三个阶段,即美学实践阶段,朱光潜完成了《诗论》一书,标志着他的“静穆”的诗歌理想观念的确立;但这个观点,我们却可以从第一个阶段找到原型。在第一个阶段中,朱光潜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无言之美》,在这篇文章中,朱光潜沿用了另一篇文章《消除烦恼与超脱现实》的观点,认为艺术的功用就是使人们消除烦恼,超脱现实,到达理想的境界,而这个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无言之美”。可见朱光潜从一开始就注重艺术的功用性,注重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和审视世界,即我们通常说的用艺术解决人生,达到“生活的艺术”的境界。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有如此造化就只有陶渊明了,所以陶渊明一直是作者的钟爱。这在《诗论》一书中最能体现出来。

《诗论》一书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代表作之一,其目的是要建立中国现代的诗学体系,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寻找出路。全书从第一章到第十二章,都是系统的诗论,而仅仅第十三章是陶渊明的诗人论,显得很不和谐。有人据此推断是朱光潜的《诗论》思想体系的矛盾性和未完成性的体现,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其思想的一个完整的回归。

在《陶渊明》这篇文章中,作者分三大部分讲陶渊明的身世﹑交游﹑阅读和思想及陶渊明的情感生活还有陶渊明的人格和风格;在每一部分作者都对陶渊明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给出了最高的评价。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陶渊明是他最钟爱至高无上的诗人,是任何其他的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陶渊明寄托了他文艺思想的完美性,是他“生活的艺术”的理论的最佳执行者,也是他中西文艺理论融合的最佳点。换句话说,朱光潜美学理论有一个回归性,即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开始,接受尼采和克罗齐等人的西方文艺思想,但最终又回归到了中国的诗学理论——最终表现为“静穆说”。换句话说也就是“静穆说”本身就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先是以“无言之美”作为原型,又在尼采等西方文艺理论中找到了相通点,最后再应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评论,达到“和”的美学观念,完成了统一。

所以历经时代的考验,朱光潜在《诗论》的增订版中把《陶渊明》一篇列为第十三章,而没有作为附录出现,并在《增订版序》中专门提及,又使“静穆说”成为轩然大波。但当我们以历史的角度科学的看待朱光潜及其美学理论的时候,我们就能更深一层的了解这个学说。

朱光潜出生于动荡的社会年代,他自幼爱读古诗,青少年时期对古诗更是有浓厚的兴趣,步入中年,甚至在抗战期间仍然坚持每日读诗,老年仍然委托别人去买《唐诗选》,可见朱光潜对中国古诗的热爱,饱受古诗的熏陶。这一方面使他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国“儒”家诗学“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也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陶渊明》一文中作者对陶渊明身世﹑思想和人格的理解莫不寄予了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可见作者在生活方面很希望以陶渊明为榜样,最终到达自己“生活的艺术”的境界。所以朱光潜一方面在文艺理论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探索,想完成一种“纯文艺”的审美观,但另一方面他又注重了文艺的功用性,以文艺来解决人生的问题,这使得他接受克罗齐的美学观,坚持“直觉说”,却又以此为矛盾,用“移情说”来反对和超越克罗齐。这种矛盾不仅表现在他的文艺理论中,也表现于他的生活中:他一方面提倡“无功利”的文艺,另一方面却又“功利”的借此来逃避现实。这与当时内忧外患的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即刻就遭到了鲁迅等人的严厉批评,而他站在文艺的角度上却又固执己见——当然他也是经过思考的,但也由此深感不被理解的寂寞。这既是他美学理论不被接受的苦闷,又是他人生观不被人接受的困惑,因为他在用他的人生实践他的美学理论,榜样是诗人陶渊明,理论就是“静穆说”可是时代并没有给他成功的际遇。

这种矛盾横亘朱光潜的一生,注定了一代美学大师的悲剧,以至于建国后他还为此苦苦思考,并试图通过转变自己的“唯心主义”找到出路。可是过多的思想的反思束缚了他的审美活动,使他原来的理论再也无法发展,又转而接受维柯的《新科学》,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所以肖鹰评价说:“也许,朱光潜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上当比陶渊明加倍沉重地感受到了‘语默异势。这也可以理解朱光潜何以晚年说:‘我研究美学主要是解放前的事。其中的沉痛非如朱光潜过来人是体会不到的。”⑦

总之,朱光潜的人生观使他选择了陶渊明,也奠定了他以“静穆说”为主的审美趋向;而这种审美趋向又包含了众多文化与人生方面的思考,与中国儒家“和”的传统观念相契合,使中西文艺理论找到了融合点,完成了他的文艺理论的回归——《诗论》。《诗论》是一部系统地运用西方美学原理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并融合中西方美学观点的力作,它构筑了“和”的美学体系,该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在此根基上升华出来的“静穆说”既是朱光潜中西文艺理论融合的核心,又是朱光潜以陶渊明为榜样的人生实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静穆说”的命运正是朱光潜人生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P473-P483。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P207-P224。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八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P396。

[4]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431。

[5]王宁.文学理论前沿(第一辑)[M].再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263-P289。

[6]王宁.文学理论前沿(第一辑)[M].再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285。

猜你喜欢

静穆诗论文艺理论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诗论与诗评》近日出版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书贵端庄与静穆——谈阚景荣小楷书法印象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雕塑》100期综述
看似静穆非静穆,题闲赋闲非写闲——陶渊明田园诗解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