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之“中”涵义探析

2009-01-06刘建红

法制与社会 2009年33期
关键词:天命本性中庸

刘建红

摘要《中庸》之“中”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来源于作者子思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子思认为“中”是天地的本质,天地以“天命”的形式将其赋予人,这就是人的本性之来源。人通过“诚”就能实现其本性,达到“中”,从而具有了与天地相同的特质。

关键词哲学 天命 本性 天人关系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18-01

大多数人对“中”的理解是:中间、中心,同时将《中庸》理解为“折中”,古人说:“极高明,道中庸”,一个“极高明”的理论会是如此的刻板和不负责任吗?其实,读了《中庸》才明白:“中”,是最灵活最难以把握的智慧,学之让人受益匪浅呀!

首先,《中庸》之“中”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来源于作者子思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中庸》开篇点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命”即命令之意,“性”即人之本性,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天之命令赋予的,天之命令在人身上就体现为人的本性,人按照这个本性去生存就是当行之“道”,《中庸》之目的在于教导人按照本性生存,走自己当行之“道”。

那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呢?《中庸》认为人的生存是由天赋予之本性和自身的感情所控制的,本性是天所赋予的,是天理的显现,而感情会控制人的行为,人具有喜怒哀乐等感情,就会为了追求欢乐满足欲望而不择手段,丧失其本性。因此,只有当喜怒哀乐尚未发出的时候,人才能显现自我本性。《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是人的感情,当人处于没有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平和状态之下,就显现出了天赋予之本性了,它表现为一种平和的,无所偏倚的状态,这个状态称为“中”。

“中”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人的生存是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是永远平和。那“中”岂不是无法做到?非也。《中庸》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感情发出之后,要以“中”为标准而加以节制,以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称之为“和”。在此,这个“中”是人进行调节的标准,即一个“限度”,人要懂得去把握事物的分寸,这就是“中节”。“中节”的结果是“和”,即一种和谐的,平和的状态,这是以“中”为标准来调节的结果,因此,“和”也就是“中”。

前面论述了两个中,一个是“未发之中”,一个是“已发之中”,“未发之中”是最初的天所赋予的本性,“已发之中”是人在生活中通过节制而完成的最佳状态。从“未发之中”到“已发之中”,体现的是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是天赋予的本性,也是人行为的目的。“未发之中”是作为人的本性的“中”,是天所赋予,“已发之中”是人在生存过程中主动修正的结果,这两个“中”一动一静,一内一外,将天命之性与人生存过程统摄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中”是天人之间的结合点,人应该在生存过程中践行“中”。《中庸》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渗透在百姓日用之中,如果人以为它是高远难行之事,跑去求奇求深求新,反而离道越远。因此,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实行“中”之道。《中庸》对生活里的“中”做了论述:“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真正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温柔宽容是强,勇猛果敢是强,但懂得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去选择,应该温柔的时候不使用暴力,应该勇敢的时候不懦弱,这才是真正的强。强者能够始终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位置,不同流合污,能屈能伸。在此,“中”是一个真正的强者在面对外物是内心平和,头脑清醒时的选择。

可见,对人来讲,“中”就是不偏不倚,一切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在日常生活中,它是随处可见的:冬天穿皮大衣是“中”,夏天穿就显得可笑了;让音乐家唱歌是“中”,让他们去打仗就是荒唐了——个人的情绪和行为都应表现得合乎分寸,这样子人才能够身心健康;国家的政策应该合乎实际,人民才能各行其职,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人要怎样才能随时随地都都做到“中”呢?《中庸》的回答是:诚。它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的意思是“真实无妄”,《中庸》认为天生具有诚之性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中”,不用思考就能拥有“中”,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

综上所述,“中”是天地的本质,也是天地孕育万物的根本原因,它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的本性,人通过诚就达到“中”,从而实现自我的本性。这是一种上承于天,生发于心的精神,能动天,动地,动人。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猜你喜欢

天命本性中庸
中庸自明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本性最美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