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大陆移民对日本的影响
2009-01-06李建钢王越
李建钢 王 越
摘要魏晋南北朝中国大陆移民大量东渡日本,形成了中国人移民日本的高潮。大陆移民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全面、深刻、决定性的影响,促使了日本社会飞跃式发展。
关键词大陆移民 日本 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16-02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大批中原汉人或南逃吴越,或北迁东北、朝鲜一带,这是中国人口南北迁移的第一次高潮。北迁朝鲜的汉人又大量集团式东渡日本,形成了中国人移民日本的高潮。此时日本的邪马台国和以后的大和国与曹魏、晋、刘宋、梁等王朝频繁接触,自238年到248年的10年间,邪马台国使者4次到中国,而曹魏也先后3次派使者出使日本。大和国时期先后有五位倭王即赞、珍、济、兴、武,先后被刘宋、梁等王朝册封,史书上称为“倭五王时代”,中国大陆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通过移民和使节团输入日本,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对于从中国大陆传入的先进技术而言,先进的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更大,也更为深远。其表现首先在于儒学的传入。日本应神天皇16年(据可靠资料推算大约在公元5世纪—6世纪初)朝鲜百济国的中国移民王仁到达日本,开始将儒学思想系统地传入日本。王仁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日本书记》上称:“王仁来之,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之始祖也。”,日本人对儒学异常渴求,王仁来日以后大和国又把在朝鲜任那地区占有的4个县转让给百济,换取百济的五经博士段扬尔来日,以后百济又先后派遣高安茂、马丁安、王柳贵等五经博士轮换赴日,单从姓名看,这些人当和王仁一样是中国大陆的移民,段扬尔等人为日本带去了《易经》、《诗经》、《书经》、《春秋》、《礼记》等5种儒学经典。
儒学的传入伴随的是汉字和大量儒家经典在日本的传播,对日本人学习汉字、汉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荻生徂徕称:“吾东方之国,泯泯乎罔知觉,有王仁氏,而后民始识字。”汉字、汉文传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日本弥生时代中、后期,汉字的表意、简洁、凝炼、模糊等特点为日本人接受,成为这一时期在日本的通行文字,成为日本人记载历史和传播文化的工具,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学习汉字不但开化了日本人的思维,提高了日本人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在日本传播又反作用的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儒学日益成为日本统治者施政的主要依据,在历代天皇和朝廷的诏书中表现的非常明显。表明君权神授思想的“天津日嗣之御位,天所授赐。”,大化改新前夕,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的盟誓词“天覆地载,帝道唯一。”等;表明以德、礼治国思想的“此盖政数民于不德”和“为政之道,以礼为先”等;表明重民思想的“君以民为本”等。儒学思想还为日本天皇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政治理念,圣德太子改革时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是将中国儒学做为政治理念的代表性政策和文献。在冠位十二阶中圣德太子把“为政以德”做为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希望借此提高天皇地位。《十七条宪法》则吸收了儒学中“以和为贵”思想,希望以德治、法治、礼治规范官吏行为。
在儒学的影响下,日本朝廷大力奖励孝道,将孝的观念植入到日本人的道德规范中,凡世代孝顺的家庭,豁免租调和课役,表彰乡里,称为“义家”。自儒学传入日本后,日本民间异母兄弟姐妹之间及与继母之间通婚的风俗逐渐消失。儒学中“忠”、“节”的思想更是对以后日本人民族精神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其次是佛教的传入。日本《扶桑略纪》上称,公元522年,南朝梁人司马达止来到日本,建佛堂礼佛,这是文献上记载的佛教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传入日本的佛教思想不但包含了深邃的佛教本有思想而且蕴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因素,日本的统治者可以利用佛教教化人们弃绝欲望,安分守己,而且可以达到是提高皇权、镇护国家的功效。
与佛教传入中国不同的是佛教流布日本的过程并不平坦,这一时期日本人崇拜自然神的原始神道已比较发达,专管祭祀事务的中臣氏势力很大,接受佛教无疑意味着旧式崇拜体系的崩溃,因而在日本朝廷中“礼佛派”与“排佛派”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几经交锋后,以苏我氏为首联合厩户皇子(即以后的圣德太子)的礼佛派依靠军队战争打败了中臣氏并将排佛派中的物部氏灭族,这才使佛教开始在日本广泛传播,这样的过程也间接保证了佛教在以后的岁月中一直在日本宗教体系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信仰佛教破除了日本人固有信仰中对自然神和氏族神的崇拜,佛教成为全日本人共同信仰的统一宗教,这对日本民族和日本人国家观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日本原始神道的发展,加快了日本原始神道演化为神道这一宗教派别的进程。
佛教文化对这一时期日本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影响巨大。佛教传入以前日本建筑较为简陋,随着佛教的传入把寺院建筑技法一同带到日本,早期的寺院建筑促使日本建筑艺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日本人结合本地气候、地势等自然条件,对典型的佛寺加以改造,逐渐形成了日本民族建筑的基本特征。佛教的传播也给日本的美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佛像塑造技艺、佛教雕刻艺术以及佛家画等美术作品,深深打动了日本人,在上层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艺术共鸣,众多的雕塑佛像的艺术工匠均是中国大陆移民或移民的后代,其中最著名的鞍作止利,正是佛教私传说中心人物司马达止的孙子。佛教的传入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对这一时期日本人正在形成的宗教观、艺术观、审美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儒学和佛教的传入是这一时期日本社会最为重要的文化事件,儒学、佛学思想开始深入日本人心中,逐渐成为日本人治理国家、调和人际关系、形成等级观念、为人处世甚至生活习俗中坚守的原则和理念。
第三,为了能够有效地管理大量涌入的中国移民,日本此时形成了两种重要的制度,其一是经济制度中的部民制。日本统治者将大陆移民按照各自的技术进行分类,编成部并冠以名称,如织部、山部、海部、饲部等,在其中工作的大陆移民称为部民。部民有人身自由并拥有独立的财产,部民制是比奴隶制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在经济落后,制度缺失的此时日本,部民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社会财富,促使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部民制的实施为日本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打下了基础。其二是政治制度中的氏姓制。有序管理大量涌入的中国移民,需要众多训练有素的官吏和较为成熟的官职系统,此时日本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只能依靠各地氏族长(相似于部落首领)进行分散管理。日本王室则依据各氏族集团(包括大陆移民集团)实力的强弱,分别赐予各氏族长尊贵程度不同的姓,依靠赐姓权日本王室控制氏族长,再由氏族长控制下层人民,从而达到自上而下的统治效果。氏姓制实施的基础是贵族集团,它是日本社会依靠自身等级制实行统治的开端,它同时是日本古代始终无法建立中央大一统国家的深刻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的大陆移民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全面、深刻、决定性的影响,促使了日本社会飞跃式的发展,也为隋唐时期中日间更大规模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
[2]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日]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商务印书馆.1981.
[4]赵建民,刘予苇.日本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叶渭渠.日本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