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保险业的人才状况及其应对措施

2009-01-06李军衡

金融经济 2009年8期
关键词:保险业应对措施

李军衡

摘要:随着保险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外资保险公司的大量涌入,中国保险公司正面临资本实力、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国际保险巨头的强大竞争,而人才是保险业竞争的根本。怎样应对保险市场的人才竞争,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尽快做大、做强我国的保险业,这是关系到民族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大事。

关键词:保险业;人才状况:应对措施

随着国内保险业的全面开放,外资保险公司成为“人力资源争夺战”的一支“主力军”。这一朝阳行业正被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笼罩着,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国内保险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实践也证明,保险业成为金融人才流动最频繁的行业之一。据中国保险教育论坛国际学术会议透露,目前国内的300多家保险分支机构,年缺口在16000人左右;虽然,我国的保险人才队伍建设较以前取得一定的成果,如高等院校保险专业的增加、保险公司内部培训机制的完善等。但是当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诸如人才总量不足、流动频繁、专业技术人员和国际化人员缺乏、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可见,要缓解当前我国保险人才供需紧张的矛盾,促进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我国保险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的人才状况

1、人才争夺战一行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保险市场的开放与发展为行业人才带来了莫大的机遇。保险行业内早已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其实,这是行业发展一个必然的过程。站在公司的角度,是希望能留住所有的人才;而站在员工的角度,他也在不断地谋求个人的发展。当然,公司会提供很多发展的机会来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尽管,每家新公司也逐步开始设立分公司,会出现很多机会,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这样的机会,毕竟需要入岗匹配,每个职位都是需要经过层层选拔的。那么,没有抓住机会的员工,或者相对而言,还不是最适合人选的员工,或许会有些挫败感,或许觉得在这个公司发展前景不大,或者认为外面的机会更好,待遇更高,那么,他们就会选择离开。毕竟,行业在快速发展,新的机构也在不断成立,市场上的机会很多,整个行业对有经验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

2、保险代理人大进大出

保险代理人通常被看作是从事保险销售的人,主要为保险公司招揽业务,如销售保险单、出立暂保单、代收保费等。无论保险公司的期望如何,跟下对代理人招聘条件不高是个不争的事实。按目前的要求,想招上人来应该不成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各大招聘网站统计,目前最缺的职位是保险代理人,每二、三十个代理人职位空缺仅有一人求职。进入门槛过低,频繁的人员流动,是代理人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地区,这一职业已成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更为关键的是保险公司不愿在培训上多花精力,只是经过立竿见影式的所谓“魔鬼训练”后便上岗了。但是,低门槛不单意味着进入的方便,也意味着出局的容易。新人一般在工作初期特别是半年后夭折的较多,当自己和家人朋友都已买完保险,而相应的售保技巧却还没完全掌握,开始采取陌生拜访的方法时往往效率不高、极易受挫,去职或被淘汰就在所难免。保险公司看中代理人的业绩无可厚非,但也过于显得片面。当招聘变的如此简单之时,对人员的爱护也就无从谈起,即便是做了多年的老员工,一旦业绩出现下滑,仍然会被公司毫不留情地“请”出局。而一些业绩较好的人员或是保险销售上的精英则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挖走。因此各家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均存在“大进大出”的现象,出现职位空缺也不足为怪。

3、保险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有200多万人,但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精算师”称得上保险业的“精英”,是集数学家、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和投资学家于一身的保险业高级人才,不仅要具备保险业的专门知识,而且还要具有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我国的保险法规定,经营保险公司必须聘用一名金融监管部门认可的精算师。而据中国保险学会介绍,目前在12亿中国人中却只有几十名严格意义上的精算师,这种状况显然无法适应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的需要。据预测,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精算师的市场需求量将在4000名左右。同时对于那些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各种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就更为短缺了。

4、保险公司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从某种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只要激发人才主体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才能不断增值。除了在工资收入、各种福利等物质方面需要外,员工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和对成功的需要上。但目前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

二、解决保险业发展人才瓶颈的应对措施。

1、建立严格的代理人准入制度。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因此对于保险代理人除必须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诚信度,还要有基本的学历做保障,比如部分外资保险公司对销售人员的招聘条件一律要求大专以上,年龄也没有内资保险那么宽泛,一般在25到40周岁之间。在符合上述硬件的基础上,要成为代理人还必须参加能力测试,主要考察个人素质、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作为一个销售人员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考试合格方可进入公司参加培训。代理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保险公司的信誉。保险业长期性经营的特点,保险市场的日趋成熟,保险产品的日益丰富,都要求代理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

2、完善保险人才的培养机制。首先,进一步发展高等院校保险专业的建设,培养高层次的管理和专业人才。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只有48所全日制高校设立保险本科及以上专业,保险专业毕业生每年仅40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保险专业也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保险基础教育环节还要加大投入。其次,继续完善保险公司内部的培训制度,促进学习型行业的形成。保险公司内部要建立保险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要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就必须建立培训开发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培训不仅仅是为了,使员工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保险公司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所需的各类保险专业人才。

3、加大保险人才的激励保障。当前面临国内外保险公司的激励竞争,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而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保险公司应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认真建立市

场化的薪酬制度。确定合理薪酬是激励员工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建立起一种把员工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对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企业薪酬政策上的外部竞争力。在企业内对各个层级要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绩效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员工薪金要与超额利润贡献、业绩增长、风险收益、市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挂钩,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保险公司应努力探索附属于人才资源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途径和手段,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另外保险公司还要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制度。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效益,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计划一起构成了“一揽子薪酬”,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具有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效,是其他法定外福利措施所难以达到的。

4、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置于管理的首位。通过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企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引导全体员工为实现统一、明确的目标而做到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保险公司要建立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既考虑人才的物质需求,又考虑人才的精神需求,创造一个尊重员工的环境,对员工实行非强制性的激励和约束。保险公司要发扬民主精神,保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交流,管理层能够认真听取员工意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欲望,使员工体会到自己参与创造企业的价值,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5、注重国际化保险人才的引进。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内地保险市场发展迅猛,人才的供应却一时跟不上,包括业务人员和管理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时间。所以,引入境外高级保险人才,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方法,不仅能够缓解人才供需紧张的局面,而且便于带来境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一些专家也指出,中资保险公司也应该把招贤纳士之手伸向海外,以人才引进的国际化来应对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这样不仅能弥补国内保险高级人才的相对不足,更可以引进国际金融保险业先进的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和技术。目前,国内保险公司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境外人士担任总经理等高管职务,以适应越来越激烈的保险业竞争。

总之,要实现我国保险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目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紧紧抓住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造就一支适应保险业改革发展需要、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形成保险业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良好局面,大力提升我国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为加快保险业发展,实现我国保险业做大做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保险业应对措施
快递企业试水保险业靠谱吗?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输变电设备运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浅析“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变化及应对措施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