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公路滑坡原因分析及治理

2009-01-06唐准准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7期
关键词:抗滑桩滑坡高速公路

唐准准 徐 元

摘要:随着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少因地质原因滑坡的情况,结合重庆外环高速公路北段N9合同段K30+560-K30+760滑坡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滑坡形成过程、原因分析及治理过程。

关键词:高速公路;滑坡;抗滑桩;滑坡排水;涵洞处理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7-139-02

近年来,随着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路线等级高、路面、快挖量大,出现大量高边坡,也发生了众多高边坡变形和破坏,既增加了投资,也延误了工期,甚至造成已有工程破坏。

重庆位于我国西南部与中部相连处,境内多丘陵和山地,从高速公路修建大提速以来,各条高速公路高于30米的边坡不计其数,更出现了不少因地质原因滑坡的情况。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边坡滑坡、地质灾害及特殊岩土性质的认识,本文对重庆外环高速公路北段N9合同段K30+560-K30+760滑坡形成过程、原因分析、治理过程作详细介绍,仅供参考。

一、滑坡段概况

滑坡发生于K30+560-K30+760,本段为填方斜坡路基,中心最大填高20米,填方坡面最大坡度15度,设计路面标高至斜坡底高差30米。本段为分离式路基,左右线间填土与设计标高相同。覆盖层厚度2~10米,临近坡脚水田段覆盖层较厚。下伏地层为侏罗系自流井组泥岩、砂质泥岩,泥岩为薄层。节理发育,具崩解性,膨胀性,风化物遇水即泥化,工程性质差。

本滑坡变形体主要为K30+560-K30+760段路堤中轴左侧边坡,后缘为路堤顶面,高程268m~右,前缘高程239~257m左右,相对高度9~30m,变形体平面形态似椭圆状,主滑方向180度左右。该变形体东西宽约200m,南北宽约100m,体积约22万m3,填方体可见大范围张拉裂缝,错开达20厘米,填方坡面上可见侧向剪切裂缝,坡脚距填方坡脚30米处见隆起现象,膨胀裂缝发育。

二、滑坡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分析

(一)滑坡的形成过程

2007年7月重庆经历了115年一遇的暴雨天气,并且阴雨天气一直持续到9月份,K30+560-K30+760段右侧边坡上部山体流水都通过K30+661涵洞排泄,2007年9月底,K30+661涵洞整体式基础从沉降缝处开始发生位移错动,路基无明显变形,随后涵洞错位加大,最大错距达60公分,K30+560-K30+760段填方路基左侧坡顶处发现大面积拉张裂缝,同时,坡脚水田发现鼓动现象,涵洞出口也出现开裂现象。经现场探勘后,采取了临时措施,设置了观测点,并布置了钻探。但10月中旬连续降雨,边坡变形加剧,每天最大位移达5公分,且涵洞内出现出水点,路基填方二级边坡出现渗水现象。

(二)滑坡原因分析

K30+560-K30+760段右侧边坡上部山体表层为较大范围且较厚堆积土层,下层为泥岩与砂质泥岩的夹层构造,导致9月暴雨期间K30+661涵洞排泄大量的地表水,而地下水通过砂泥岩夹层透过路基土体排至路基下方,导致涵洞下层土体滑移,随后涵洞整体式基础从沉降缝处开始发生位移错动。

涵洞整体式基础从沉降缝处开始发生位移错动后,地表水亦通过沉降缝直接渗入路基,土体自重增大,强度降低,在自身荷载作用下发生变形外挤而形成坡脚鼓起现象。

随着10月中旬的连续暴雨,路基持续饱水状态边坡变形加剧,整个路基极不稳定,有全部剪出的危险。

综合分析:从边坡坡顶发生张拉裂缝及坡脚鼓起现象判断,滑坡有明显圆弧滑动性质,但从涵洞中基础通常发生位移分析,边坡又有整体移动的性质,结合本段地形和地勘结果本段为一整体与圆弧相结合的滑动。

三、滑坡的治理措施

(一)砼工字钢桩

为保证整个边坡及涵洞的安全,采用砼工字钢桩加固坡脚的临时措施:30厘米钻孔内插20号工字钢,并用C20砼灌注。钢桩共布置2排,纵向间距1米,横向1米,前后交错布置,桩长设计8米,嵌入弱风化层不小于3米。应急措施实施后,边坡变形逐渐减少,为防治工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二)抗滑桩

在K30+560-K30+705段左侧,设立一排30根抗滑桩,桩间距5米,桩载面2m x2.5m,桩长21~25m;在K30+710-K30+760.段左侧,设立一排11根抗滑桩,桩间距5米,桩载面1 5m×2m,桩长20~22m。由于边坡最下面一级出现外鼓现象,为防路基填土越顶现象发生,桩高出地面3米并回填反压。

桩近路基侧放置挡板,挡板与填土间填厚50cm的透水性材料,外包透水土工布,挡板上应设排水孔,排水孔位置设于桩两侧,水平方向距离桩边缘不小于30cm。垂直方向排水孔间距2~3m,最下面一排高出地面30cm,排水孔内插直径5厘米PVC管,管近路基侧应包裹透水土工布。

(三)滑坡排水

南于滑坡主要由水诱发,特别是地下水的渗入。为避免地表及地下水进入路基,在K30+560-K30+705段右侧滑坡后缘设载水沟排除地表水,载水沟下设盲沟排除地下水,盲沟左侧设止水墙,将水引至小桩号河中。

(四)K30+661涵洞处理

K30+661涵洞处理沉降变形较大,修复难度及费用较高,将涵洞封堵,进口进行回填,涵洞各节间底部用浆砌片石封闭,侧墙错缝及塌坑采用浆砌片石封闭,厚度与缝深度相同,顶板错缝及塌坑采用喷射混泥土封闭,厚度30cm。在涵洞出口两节及出口基础进行注浆加固处理,洞内布置两排,洞外6排,排间距1.7米,纵向间距1.5米,各排中间错开呈梅花形布置。

(五)路基强夯加固

滑坡滑动后变形比较大,特别是圆弧滑动部分沉降开裂明显,为减少施工后沉降,确保路基,对滑坡采用强夯加固。如图1所示:

四、滑坡治理效果及现状

该滑坡在采用砼工字钢桩后,变形得以减小,使路基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大面积剪出,为施工抗滑桩创造了施工条件,确保了施工安全;此后抗滑桩的施工完成,使滑坡段变形得以控制,对滑坡治理起到了主要作用;同时,对整个滑坡段排水的综合治理,特别是对滑坡上部山体的地表及地下水的排出,保证了路基不再受到水流的渗入与破坏;涵洞的处理及路基的加固,减少施工后的沉降,为后续施工提供条件。

治理工程施工后,经沉降观测,坡体未出现新的变形迹象,原有变形所产生的部分地表裂缝逐渐闭合,说明滑坡体处于挤密压实阶段,治理工程已限制了边坡的变形。随着后期观测,路基及抗滑桩都处于稳定状态。

五、结语

由上述的滑坡实例可知,水是引起滑坡失稳下滑的主要原因,为此,在滑坡治理工程设计计算和工程布设中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并以疏排地表及地下水作为治理工程设计的前提与重点。

参考文献

[1]公路路基技术规范

[2]马惠民,王恭先,周德培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防治实例,人民交通出版社

作者简介:唐准准(1982-),女,河南濮阳人,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建设;徐元(1983-),男,重庆人.重庆市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垫利分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建设。

猜你喜欢

抗滑桩滑坡高速公路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公路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
双排抗滑桩承台的优化设计研究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高速公路与PPP
基于Fluent的滑坡入水过程数值模拟
GPS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