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少的温度

2009-01-06

同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高架桥弧线知己

李 丹

李丹,有时用“北顾倾城”、“多拉A梦”写文,喜欢棉布裙子和木吉他,旅行,热爱八卦。文字见于《星期9》、《爱人》、《人生与伴侣》等期刊。

虽然不再刻意企盼,但是对于女孩来说,毕竟那种幻想在心底还是藏有的,只是被时间暂时覆掩了。那些小火苗,还时不时在心里蹿腾,那些情绪需要文字来安抚。希望《星期9》能安抚所有少年内心的激荡,在那些清凉或暖心的文字里,能让你嗅得到植物的清香,品悟年少的悲欢与寂寥。

或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曾有那样的一个男子或女子,他们不属于爱情,但在心底,始终对他(她)留有重要的位置。

19岁那年,我在城西的军校读书,他在城北的地方大学。军校的管理缺乏温度,我无法在身体里架构起强大的信念,来支撑孤独的内心。于是,周末时常一个人骑着脚踏车,穿越城市环线的高架桥去找他。

从城西到城北,脚踏车在城市的脸上划下一道长长的弧线,我们各自沿着弧线的两端向彼此靠拢。

高架桥上,汽车呼啸着驶过,巨大的轰鸣声掩盖了我惊恐的尖叫。战战兢兢地跳上高过路面的台阶,时常有好心的环卫工人帮忙将车抬上来。恐惧将一切放大。我的白色小蝙蝠衫灌满鼓荡荡的风,如一面猎猎作响的旗,牵扯出一种强烈要奔向他的欲望。为了抑制恐惧,我时常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数数,期待快点看到那溢满眼眶的金黄。他就站在那幢金黄色的楼宇下,杏色的阳光蜜糖一样洒在他的额角。

他说,不许再这样骑了,我不放心。我却固执地将那个习惯持续了三年,我喜欢那段路程划下的柔软弧线,它像是一条情绪的温度线,汇聚着欣喜与期待,失落与惊喜,危险而又充满希冀。它让我有充分的时间酝酿情绪,及至他身边,肆意倾洒。那种感觉就像与父亲的相处,依赖,撒娇,蛮不讲理,为所欲为,一切的索取,只为平息内心奔涌的情感,尔后带着满足离去。

大学毕业后,我离开了那座北方的城市。他的脸庞与那些记忆也随着我的离去,逐渐变得斑驳。但他掌心的温暖,始终留在心里,持久而清晰。我将它称之为年少的温度。

或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曾有那样的一个男子或女子,他们不属于爱情,但在心底,始终对他(她)留有重要的位置,高兴时,会想到和他分享;难过时,会想到和他倾诉。也许彼此的相遇,只为成就一段互相温暖的路程。就像两个人相约去看一场烟花,烟花陨落,夜空沉寂后,各自回家。不知哪天,就会各自散落天涯。但在彼此给予的温暖里,我们变得坚韧而无惧。

漂泊过许多城市,遇到过许多面孔陌生的人,像是上天的眷顾,我总能在人群里找到那个人,——那个能给我的生命带来温暖的人,他(她)站在灯火阑珊处,不喜喧闹,有着细腻敏锐的内心,让人悦目悦心。现实中,他们被称为红颜知己或蓝颜知己,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称谓,总觉得暧昧的成分大于洁净的情愫。

在城市的水泥丛林里,我们的身体患上了一种叫皮肤饥渴的病症,它需要阳光的亲吻与手掌的抚慰。我们对知己的渴遇渴求,就像在冷热恰当的温度里,等待与一个有着清凛气质的男子或一个有着清凛气质的女子相遇,在彼此的身体里植入清淡、纯净的情愫,掩盖住孤单与寂寥。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几个那样的男子或女子,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进彼此的人生。那些过程,如一幕一幕的戏,粉墨登场,风流云散后,或被逐渐淡忘,或留下一段可供一生咀嚼的记忆。那些记忆的承接,见证着经过和消逝的时光,那是一段彼此给予温暖、彼此参与见证成长的时光。但是,没有人可以永远参与进彼此的生命,最终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年少时,能有这样一个肯与自己执手相握,甘心情愿给你温度的人,是一种幸会。

猜你喜欢

高架桥弧线知己
知己
知己
不规则抽象
高适同路逢知己
冲 浪
拆除高速路
废弃高架桥的“新生”
弧线人生
弧线人生
我的好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