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因素”专题复习
2009-01-05乔向军
乔向军
[考试要求]
掌握并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知识再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解决一直以来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重关注的话题。在国家大规模投资以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刺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投资是在农业领域的。
一、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一般分为农林牧渔等几个部门。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地域性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农业的生产结构,农作物的种类、数量有所不同。
季节性和周期性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并和季节结合得很紧密,所以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二、农业的区位因素
1.区住
区位的含义:一是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二是地理事物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区位是高中地理乃至整个地理学科,甚至可以说是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都非常关键、常用的一个词,所以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其实质。
区位要素:从区位的含义可以看出,区位因素所涉及的内容就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如市场、交通、科技等)三个方面。
2.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较大。
热量——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
光照——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因为植物体内的有机质绝大部分来自光合作用)
降水——降水的多少(过干、过湿)、季节分配(如华北的春旱、夏涝)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一般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除非有灌溉水源,否则一般不能种植作物。
(2)地形不同的地形类型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地势低洼地区容易积水,种植业发展不便,但可以发展立体农业,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农业。
(3)土壤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的肥沃与否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如: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4)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即主导因素。
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1)市场市场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因素可以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因此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蔬菜花卉生产、乳畜业等,由于其产品容易腐烂变质,所以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3)政策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一般都受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例如: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国营农场,就是在我国政策的指导下产生的。
3.人们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①我国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22度;②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③将小麦的种植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2)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农业发展。如:①温室大棚是对农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的改善,并可以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②灌溉是对降水条件的改善;③修筑梯田是对地形条件的改善;④无土栽培是对土壤条件的改善,等等。
当然,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且要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比例。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市场上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也就是说市场决定了农业的类型和规模。如: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大,因此城市周围的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而且市场需求的变化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决定的。如:当市场上某种农副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价格上升,农民把农业生产的类型转向这种农产品。)而后会导致什么后果呢?(生产过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这样,农民就会把生产转向其他的农产品,以防止出现严重的滞销局面。可见,农业区位的选择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对市场可能的变化作出科学预测。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如:①我国新疆地区利用光热优势,重点发展瓜果、棉花等优势农产品,供应我国乃至世界市场;②我国北方冬季也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③云南昆明成为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重难点解析]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主要从影响的因素、主导因素和制约因素三方面分析。影响的区位因素在上面已经做过详细的说明,下面主要分析主导因素和制约因素。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在这个区域的分布。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模式,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水源丰富、种植农作物不太合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挖洼地成鱼塘,在鱼塘边堆泥成埂,形成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农作物的。这就是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和适应的过程和做法。其中主导因素就是地势低洼。
制约因素农业生产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们应该看到,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是不断增强的,人类仍然在对自然进行改造,并根据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时调整农业区位。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均是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农业不断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典例解析]
例1.(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1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农业地带沿0度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非洲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考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与尼罗河河谷农业。第1题:题干讲农业地带沿0度经线变化反映地域分异规律。分析问题时,关键要抓住沿0度经线变化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第2题:首先,明确甲地区是何地及棉花的生长习性(喜温、好光,一生都需要较高的温度)。其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棉花集中产区逐步向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病虫害少,棉花品质优良,单产也较高。如中亚地区的河谷平原、美国西南部地区各州、埃及的尼罗河谷地等。最后,棉花产区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共性都有光照充足,但能否形成棉花产区的关键是要考虑该区域灌溉水源是否有保证,尼罗河谷地形成棉花产区的主导因素就是水源。
[参考答案]1.B 2.C
例2.(2009年高考海南地理卷)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表1、表2,完成19-20题。
19.1979—2000年我国蔬菜()
A.种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B.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
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D.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
20.从1980—1999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
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
B.农村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
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
D.通过大规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图表解读、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联考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的选择。第19题,各时间段种植面积的递变幅度是:1979—1980年为342.6hm2,1999—2000年为188.7hm~。由各年份总产量与种植面积的比值,简单计算,可得出单产量的变化。由表2知,城郊种植面积的比重减少,但实际面积是否减少,判断条件不充足。第20题,城郊蔬菜种植是基于城市这一市场需求,且位置靠近城郊,与市场的交通联系便利。因此,其他农区的此类农业生产活动也可以借助便捷的交通得以实现。
[参考答案]19.C 20.A
例3.(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1~3题。
3.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A.河南省
B.山东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知识联系、迁移转化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型环保购物袋的原料——玉米叶的来源地,即玉米这一农作物的广泛种植区,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产量最大的省,玉米叶片最丰富,因此成为该原料的最佳产地。
[参考答案]3.D
例4.(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读图2,回答3~5题。
5.甲、乙两地可能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别是()
A.咖啡、甜菜
B.花生、咖啡
C甜菜、亚麻
D.亚麻、花生
[解析]甲地月均温都在15℃以上,而且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所以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地区是巴西高原;依据主要的自然条件,甲地种植的作物为热带经济作物。乙地月均温在O。C以上,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所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土壤是棕壤;依据主要的自然条件,作物为温带作物。
[参考答案]5.A
例5.(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3.1980年以来,黑龙江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肥力
B.热量条件
C.河流汛期
D.降水总量
[解析]水稻生长对气候尤其是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引起黑龙江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左右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条件的改善。
[参考答案]3.B
例6.(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1)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1-2题。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解析]该地的农作物水稻、油菜种植面积不断下降,而附加值更高的蔬菜、花卉,特别是花卉,在2005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很明显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而引起的变化。
[参考答案]2.A
例7.(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I)36.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区域判读、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等能力。第(1)题,从经纬度坐标图中判断该国位于南美洲西北海岸,进而可根据上述内容总体定位,结合已学区域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阐述: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涵盖地势起伏状况、主要的地形单元等。第(2)题,结合已有定位结果,联系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该国气候特点,点明对花卉种植的有利条件,如:降水、温度等。第(3)题,联系花卉种植业的区位选择因素,着重考虑交通、市场、廉价劳动力,甚至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参考答案]
(1)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赤道从北部穿过,(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
(2)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
(3)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