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建国60年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标志性成就(下)
2009-01-05邓夏生
邓夏生
图注:1986年2月1日,中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月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图注:1987年9月14日,中、德两国学者在北京联手起草了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并于当月20日成功发送到德国。这封日后被多数人认为是中国发往国外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成为中国走向互联网时代第一步的标志。
图注:1987年11月18日,中国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这一年成为中国移动通信元年。
图注:1988年9月5日。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从此以后,科教兴国成为中国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发展高科技、应用新技术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一大批国家项目、重点工程先后上马,国家工业化、信息化获得长足进步。
图注:1988年9月7日,中国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图注:1988年9月14日2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导弹核潜艇在东海海域进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并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战略性军种。
图注:1988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这是中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图注:1988年,中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对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图注:1990年4月,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次成功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
图注:1991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30万千瓦的核电站。
图注: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两年后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大坝全长程。
图注:1993年,“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这是中国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SMP),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多线程机制和细粒度并行。
图注: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图注: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必须确立新的发展战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图注:体现20世纪90年代设计、筑路水平的西南大动脉南昆铁路,东起南宁,西至昆明,北接红果,全长898千米,为国家I级干线电气化铁路。1997年3月18日,南昆铁路全线铺通,标志着中国修筑铁路和建设桥梁隧道的科学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图注:1997年6月19日,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银河-3”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该系统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突破和掌握了更高量级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具备了研制更高性能巨型机的能力,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突破。
图注:1998年3月,国产歼-10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2006年,正式列装解放军航空兵。
图注:“中国飞豹”飞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完全摆脱仿制之路,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制造和试飞成功的新二代作战飞机。1998年,“飞豹”战机首次亮相珠海航展,次年亮相国庆大阅兵。
图注:1999年5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发布施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此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或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图注:1999年7月至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图注:1999年7月7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注册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同年9月,国际协作组接受中国申请,并为中国划定了所承担的工作区域。2003年4月15日,美、英、日、法、德、中6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六国政府首脑关于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联合声明》,宣告人类基因组计划圆满完成。
图注: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图注: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由于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荣获2000年度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分别获得500万元奖金。
图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图注:2004年7月28日,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行,从此结束了中国在北极没有科学考察站的历史。
图注:2004年12月5日,中国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宣布,三部门共同组织的SARS灭活疫苗I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自主研制的SARS疫苗是安全的,初步证明是有敢的。
图注:2005年,在中国第21
次南極科学考察期间,13名考察队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冰穹A最高点,并开展了科学考察工作。
图注:2006年2月9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大型飞机被确定为“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同年3月,温家宝总理宣布,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大型飞机研制项目。为此,国务院成立了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组织了专家论证委员会独立开展论证,经过6个月的工作,形成了《大型飞机方案论证报告》。2007年2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
图注:2006年4月28日,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枭龙”全状态飞机04架成功进行了工作首飞。10月,“枭龙”首批01架已完成部装生产,顺利进入总装生产线。
图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最高点海拔5072米。青藏铁路在中国是与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载人航天齐名的代表工程。
图注:2007年4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2009年4月1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2009年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组网高峰期,预计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图注: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传回月球拍摄照片和有关探测数据。
图注:2007年12月21日,中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翔凤”,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
图注:2007年12月22日,中国首列国产化时速300千米“和谐号”动车组列车(CRH2—300)竣工下线。
图注: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