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精神看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2009-01-04赵新华

关键词:求真科学知识科学

赵新华

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求真精神角度,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接着分析了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真精神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求真精神科学精神

0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古代,经过历代的扬弃与充实,由我们的先辈代代传承下来,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它的精髓形成了某些固定的程式观念、习俗,乃至某些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信仰模式。“文化传统并非仅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之间。它还活跃在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当中,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文化发端于人为使自己包括个体与群体在内更臻于完善所做的努力,发端于人对真、善、美即知识、理性、感情执着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的“价值取向”、“信仰模式”、“求真”、“尚美”、“尚美”的体现,是贯穿我们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精神力量。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精神

“追求真理,获取真知(知识)不仅是个体活动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人类生活的不同阶段,人们都在追求真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真理的理解就是“道”和“理”。老子以道为自然的法则,荀子则尝言物之理,韩非子吸收了这两种观点,并有进一步的发展:“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这里所说的道和理,都是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的法则,也就是指客观真理。后来,继承先秦这一真理的意义,并且加以应用或发挥的是王充的“事莫名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方以智的“藏知于物”、“知至而以知还物”,戴东原的“不谬之谓得理,疑谬之谓失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真理,简单地说就是“行”的真理,或道德实践的真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获取真知是与先辈们求真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神农氏识药性“尝百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玄奘“宁可西进而死,绝不东归而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与先辈们对“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孔子的“知天命”、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和庄子主张“无以人灭天”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时”;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两宋时期,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认为儒者“因明至城,因城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先辈们追求人与自然统一的问题,是我们先辈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追求事实的求真精神还表现在中国史家们以秉笔直书为荣,曲笔为耻,为了直书,不避强御,不畏风险,甚至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高风亮节和事实求是精神。

2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真精神的关系

科学是一种现代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同时,科学又是传统文化的发展,把科学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和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执着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它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是求真求实,其基本内涵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求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是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真知)的求真精神延续与发展。“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体现,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科学文化的精神,二是人文文化的精神。前者追求的是至真,突出地体现在探索和揭示客观世界基本规律,追求客观真理的精神,而后者更着眼于至善和至美。所以说科学孜孜以求的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真、善、美的统一,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谐美好人类社会的构建。其中的科学精神,指的就是求真、唯实地探索真理的精神”。

3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个民族要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要在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中积极竞争,二要在全民族中倡导科学精神,我国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更需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3.1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没有科学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强烈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就不可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密切关注,也就不可能有不断学习、勤奋学习的动力。”科学素质包括科学能力,科学意识、科学品质。

3.1.1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人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种,它是科学素质的核心。一是学习、获取已有科学知识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已有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要有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二是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即创新能力。这一能力是具有更高要求的综合能力,它是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已形成了各种能力后,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或探索新知识能力。所以,科学能力就是要求我们一要有获取有效地科学知识的能力,二要有创新的能力。同时,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精神的内涵所要求的。

3.1.2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先决条件。因为一个人有无科学精神,首先得看是否有科学意识。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用科学的态度指导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现代国际问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通过不断提高科学意识,为培养科学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3.1.3提升大学生的科学品质。科学品质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因为,这些品质起着增强学习过程中驱动力的作用,又对人们学习科学具有控制调节作用,所以,我们把这些品质称为科学品质。科学品质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精神等方面。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及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能使人们有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谦虚谨慎和勤奋努力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品质使人们的科学素质更加完整,也使人们科学精神的培养更具有可行性。

3.2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青年时代,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些重大突破,往往是由年轻人搞出来的。大学生一般都在二十岁左右,是人类思维创新活动的最好年

龄。这时期不但思维敏捷,精力旺盛,而且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也最为快捷,又最少包袱,敢想敢干,再加上其它的有利条件,因此出现新的发现,新的创造相对容易。为此,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科技创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设备、资金、场所,让学生主动动手探索科学的奥秘;学校还应该发现和挖掘有小创造小发明才能的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切实可行并有现实意义的发明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及支持,并组织专家、教授给予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的舞台;学校应制定奖励制度,专门对做出创造发明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3.3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宝贵的财富,有着大学生应有的骄傲。然而大多数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厚的家庭里,缺乏奋斗精神,知难而退,遇挫而废、贪图享乐,追求个性。为此,要解决大多数大学生的这些问题,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首先要给大学生介绍大量的科学家创造的发明故事,使大学生从中领悟每一个真理的产生都必须建立在艰苦勤劳动的基础上,进而以科学家们为榜样,在心中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并且用这种精神去支撑自己的科学创新活动;其次实施挫折教育,让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的大学生坚强起来,不怕失败,不怕别人嘲讽,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要对有创造发明成果的大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支持他们进行再创造活动。对创造失败的大学生,不能冷落,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鼓励他们在失败面前站起来,失败多少次,就爬起来多少次,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一如既往地追求真理,走向成功。

3.4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校园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一个校园内的科学文化氛围是否浓厚,其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此,首先,学校可以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积极支持大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对创造失败的大学生,不应冷嘲热讽,要给予安慰、鼓励和信心。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学科学的团体活动,举办科技节、科普讲座、科学知识竞赛、科学知识辩论赛、科技周、科技月等多种科学文化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受到浓厚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的陶冶,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再现它的辉煌,中国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此,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学习其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培养科学精神,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参考资料:

[1]张岱平、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徐辉传统文化的价值去向—追求真善美[J]中华文化论;1996.

[3]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4]李峰.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2(6).

[5]陈佳洱.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唯实的探索精神[J]北京科技报:2005年01月05日

[6]陈至立.深刻变革中的高等教育.在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7]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求真科学知识科学
张锦绣
阎生德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
梦想中的学校
科学拔牙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