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一段学习生活

2008-12-29苏立康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11期
关键词:微格中学语文心理学

苏立康

我从1987年被推举到全国中语会担任社会职务。至今已二十年有余了。在这二十余年里,除协助鸿苓、定远、金明等同志做一些日常工作和学术工作之外,在公众场合里,我承担的最主要的工作是听课和评课。有不少老师问过我:“您这评课的本事是怎么练出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得清的。仔细想想,在北京教育学院的一段学习生活。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这二十几年时间里,我学了不少东西。我的头脑更加充实,我的能力也得以提高了。

记得80年代、90年代说起教育学院的工作任务,最常用的一句话是“先上马,后备鞍”,也就是说,准备工作还没完全做好,就开始招生上课了。就我个人来说,人事关系还没转到北京教育学院,就开始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广播讲座”了。这个“讲座”的目的是帮助一大批学历不达标的初、高中语文老师备课,当时教材变动不大,所以讲了三年多的时间,初、高中语文教材逐课全部讲完,这项任务也就算是完成了。接下来,1983年、1984年连续两年举办了教材教法“研究班”,这是一个高级研修班,来进修的都是教学骨干,其中有的还是我的大学同学。我在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只好硬着头皮来当班主任,并且上课。与此同时,我还在备“大专”的课,因为寒暑假。还要为当时远郊区的大专班上“教材教法”课。1985年开始,大专起点的本科教育又上马了,我又为本科生讲“语文教学法专题课”,内容在大专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90年代中期开始,为中学语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中级班、高级班又陆续开班,又要有新的课程备出来。这就是我当时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压力非常大,也极富挑战性。怎么办呢?唯一的选择就是学习。为了做好工作,为了不负所处的岗位,为了那些一面工作、一面来学习的每一位学员,我只能通过学习,努力地充实自己。就是这样,在任务的驱动下,我走上了学习之路,而且一走就是几十年。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广播讲座”,是我到教育学院承担的第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持续三年多,对我而言,也是一个紧张的学习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我一方面要约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写稿,同时还要改稿,并且自己动笔写讲稿;这些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首先我要熟悉初高中的全部教材,并且围绕教材广泛阅读。这也就提高了我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也有机会学习了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但是真正改善了我的知识结构、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的学习,主要是后来的两个阶段。一是80年代中期,学院为全体教师举办了教育心理学的讲座和教育统计学学习班,记得有北师大的冯忠良老师来讲“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这门课讲了几次,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和学习心理。我把冯老师的两本书都买到了,我觉得读书比听讲效果更好。他有方音,有时我听不大清楚,冯老师举例全是小学数学。离我的专业也远一些。读书就不同,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反复思考,可以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这样读书,就觉得是真读明白了。我读大学正是1958年至1962年。“心理学”被“拔白旗”拔掉了。所以这一次的学习,对我是一次补课,是一次打基础的学习。“教育统计学”的学习,对我也很重要。当时读一些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章,凡涉及统计学的,完全不懂。至于自己做课题,也不懂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对于从事教育科研来说,实在是一个大缺陷。所以开这门课时,我一点不敢落,而且每听完一次课,必认真读书,认真做作业。幸亏我的数学基础还不错,那些习题做起来还不觉得太难,但也常常做到很晚。那时我常常住在办公室,晚上十分安静,可以静下心来做点事情。

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后期(大约是1987年),有一个中日合作的培训项目——微格教学研讨班。在这个班里,我听了些课——课似乎并不多,印象也不深了;更多的时间是分小组进行的实践研究活动。学习微格教学的收获不在办班的几天里,而是在以后。微格教学是一个载体,它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知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泰勒的教学评价理论等等,它还给我带来了对教学行为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的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我都非常重要。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个领域的目标层次的划分,双向细目表的制定,使我不仅学到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细化的思想。而且学会了如何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制作学科评价工具。微格教学对教师教学行为细化的方法,使我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从整体的感知。深入到对局部的认真仔细的分析;这种对局部的认真仔细的分析,又使我对教师的教学,从教学行为认识到行为背后的思想,从现象看到本质,并且进一步从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中来判断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从而做出自己明确的判断。

一种能力的形成必须要经历长时间的反复的历练。我和几位同事一起立项做了一个课题,对多位教师的语文教学技能进行了长时间的分类研究。我们收集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把一节课切分成导入、提问、讲解、结束等几个大的部分,再把每个部分都分成若干相对完整的细节,一点儿一点儿地看,一句话一句话地仔细研究分析,最后再从整体上来作判断。这样的研究工作做得多了,材料积累得多了,就为我做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我的能力——对课堂教与学的观察力、判断力、概括力。

细节决定成败,教学也如此。在教学观察中。一般教师最容易忽视的是细节,以至于使教学研究无法深入。我把自己的上述体会融入到课程里来——为本科开的“微格教学与语文教学技能研究”。为继续教育班开的“阅读与阅读教学研究”“作文与作文教学研究”等。都注意引导学员仔细地深入地观察和研究教学,并且让他们逐渐掌握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这以后,我又陆续读了一些书,心理学方面的,如认知心理、智育心理、文艺心理等;还有关于方法论的著作,如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还有教育哲学的著作等。这时候的学习,往往不系统了,而是“急用先学”。但不管读什么,我都习惯性地将其与语文教学相联系,这对于提高我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很有帮助。就是在这样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研究能力逐渐地发生了变化,从基本能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到能逐渐胜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而且由于视野的逐渐开阔,观察和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也在悄悄变化,而这些又在影响着性格的变化。

这二十几年的学习也为我在中语会的工作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业务基础。譬如这些年经常在各种环境下听课,常碰到教师所讲的课文是我完全不熟悉的,但我往往能在听课的过程中,迅速地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和语言;一般地说,一节课下来,我对教师的教学结构(教学环节、教学重点、问题的设计和排序)和教学期待等,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如果没有上述二十年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恐怕难以做到。那时候的这种学习。一不拿学位,二不计工作量,目的非常单纯,就是充实自己。日子虽然过得紧张忙碌而又清苦。但我却感到很充实很愉快。现在说起来那段日子,心中还感到无限的眷恋。

猜你喜欢

微格中学语文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世界上最轻的金属
基于分布云和Logistic方法的微格录播系统
跟踪导练(二)5
基于教师专业视域下的高校师范“微格”教学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