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2008-12-29章国华
章国华
《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文字比较浅显,学生通过注解很快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对这个简单的故事,也能说出很多道理。有学生说文中友人不守信用,因为他没有按时到达;有学生说友人没礼貌,他骂陈太丘不是人;还有学生说陈太丘的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因为他面对元方的回答感到惭愧。对于元方的做法。有学生认为他回答友人的话是有道理的,但入门不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既然友人已经对自己说错话感到惭愧了。就应该原谅他,而不应该这样没礼貌:还有学生认为元方做得对,对待不守信的人就应该这样,并且认为他人门不顾的做法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因为他毕竟只是个7岁的小孩。
学生见仁见智的理解其实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它促使我们进一步细读文本,发现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友人问元方时有这么一句话,“尊君在不?”从“尊君”一词,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友人是很尊敬人的,即使面对才7岁的小孩。元方回答了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发怒了,不仅发怒,而且还骂了一句非常难听的话,“非人哉”。“真不是人啊!”这句话说得很重,不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出口的,更何况元方说的话也是事实呀。友人态度瞬间发生这么大变化,原因何在?
补充文章空白点,不妨猜测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友人是个没有礼貌、没有教养的人。但这个可能成立吗?文中有两个依据很能说明问题,其一是开头友人向元方打听陈太丘时用了“尊君”,结尾他面对一个7岁的孩子感到惭愧想道歉,并想拉他的手;其二是史料记载,友人比陈太丘官大两级,是陈太丘的顶头上司,他竟然能对属下7岁的孩子道歉认错,说明他是一个品质不错的人。所以第一种可能被排除。
第二种可能:友人因一时冲动急躁说了气话,后来认识到自己说话鲁莽,感到惭愧,便又想对下属的小孩元方道歉。之所以说出“非人哉”这么粗鲁的话,可能是他的迟到有无法抗拒的事因;事后满怀期待尽力赶来,却扑个空,不禁失望之极而恼怒。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友人虽然在时间上迟到失信了,但在行动上,在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上却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诚信,所以不能认为他是一个不守信的人。
如此看来,友人一前一后态度有那么大的变化其实是合情合理的。文中正是省略了太多的细节,所以让人感到特别突兀,而这恰是语言很简练的《世说新语》的特点。
这样理解以后,通常说“元方很正直,回答友人的理由也很充分”这样的看法就显得不足了。元方年幼,思维简单,自然认为友人只要没按时赶到就是不守信用,只要是骂自己的父亲就是无理。他怎么会想到,在某种复杂的情况下,不守时的行为与守信的品质是会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呢?同样,他也认识不到,父亲在等了很长时间之后走掉,在常态的情况下固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友人是因某种不得已的缘由而迟到赶来,那父亲的离去让友人生气,说出气话也是情有可原的。总之,他怎么会知道这个世界的诚实与守信,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有内涵与表象的种种差别呢?
所以,解读这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可以让阅世不多的学生懂得,人世间的事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多一分宽容,世界就少一分矛盾多一分和谐,理解万岁!
我们这样以接受美学的理念,抓住文本关键的语句与情境作了新的解读,其价值不在于是否权威,而在于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阅读敏感,一种创造性的解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