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2008-12-29张先才

中国教师 2008年2期

  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在于激励,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去实现、去创造。“激励”一词原是心理学的概念,即通过某种刺激因素,促使某种思想、愿望和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由于这种心理上的特点是人产生向期望目标发展的愿望和行为并采取积极行动向既定目标发展的基础,所以“激励”又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所谓“激励”,就是通过建立某个具体的奋斗目标激发和鼓励学生,并运用一些心理的促进力量促使其采取积极的行动,向期望的目标发展。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激励作用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认同功能。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认同,班主任及其任课教师对其印象和评价如何,是学生最关心的。老师对其能力的赏识和肯定、对其成绩的表扬会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导向功能。激励是一种对动机和行为的肯定,它表明了什么样的动机和行为会受到尊敬,什么样的精神风格会受到赞扬,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具体明了,尽在其中。第三,鼓励功能。激励有利于在班组中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蓬勃向上、生动活泼的竞争气氛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激励就难以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
  激励作为一种工作艺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有以下六种具体方式:
  第一,目标激励。处于豆蔻年华的中学生们往往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和憧憬,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其目标大多过于理想化。作为班主任,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时,要坚持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统一、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统一。一方面,教育他们从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另一方面,因材施教,善于引导,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动机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提出的目标要鲜明具体,富有吸引力,并把目标定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水平上,防止期望值过高或过低,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潜力、价值和责任,这样,通过努力达到了目标,内心就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同时,避免因达不到期望值而产生失望、放弃等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在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出人头地”,并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同、赏识,因而往往期望值偏高。这样,当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达到期望值时,就容易产生悲观、放弃甚至自卑等情绪,造成心理负担,从而影响积极性的发挥。这时,班主任就应该通过学生平时的情绪和行为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以免影响学习成绩。
  第二,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大家就会学有方向、赶有对象。“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要大力宣传班级内的先进典型,特别是由后进转变为先进的典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从总体上树立几种榜样,确立具体的标准,然后以这样的标准来选择对象。比如,按时到校、不迟到早退、劳动积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注重方法等等。通过树立一个或几个榜样,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教育全班同学向榜样看齐,力争自己也当榜样。
  第三,荣誉激励。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给予荣誉是一种赏识,一种肯定,也是鼓舞和鞭策。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需要不断强化,运用表扬、奖励等手段,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保持并增强前进8a6fa6df281f0a5de004e790e1fe2198的动力。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加以表扬。同时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扬其长,避其短,而不应求全责备。要适当地扩大表扬面和奖励面。如果老师对应该给予表扬和奖励的人和事置若罔闻或不能及时给予表扬、奖励,不仅会挫伤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能使他们产生消极甚至抵触情绪,从而给班级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当然,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掌握好火候、分寸,适可而止。批评之前不妨先给予表扬(有利于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及逆反心理),尽可能给予全面分析、评价,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更能起到好的效果。“阳光比寒风更能脱去人们的大衣!”同样,赏识比批评更能让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
  第四,关怀激励。情感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尤其是处于花季的中学生们,他们的感情世界丰富但不成熟。要针对这一特点,做好感情交流、沟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术。当一个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老师的理解、关心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从学习上循循善诱、精心指导,从生活上体贴关心、耐心帮助,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能够激发和强化其自觉向上的心理动机。特别是对部分后进学生,不应采取漠视态度,而应该强调师生感情交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微不至、排忧解难。对于其任何微小进步都要充分肯定,不仅要真诚地关心他们,还要注意关心的方式、方法,要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师生的情感贴近了,老师就能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和内心世界,学生也会真正信赖老师,并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老师的关怀,坚定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努力学习,在温暖的大家庭中健康的成长。
  第五,参与和竞争激励。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举办的体育活动、生产劳动、办黑板报等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不仅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而且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了动手能力,也给整个班级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有参与就有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产生一些竞争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作为班主任,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引导他们开展合理竞争,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蓬勃向上的良性竞争局面,对于促进班级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六,表率激励。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双重任务和双重角色决定了他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示范效应。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为激励学生,这也是履行职责、提高威信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往往把自己信赖的教师视为自己或班级的精神支柱,视为效法的榜样,视为班级的骄傲,这也是学生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精神需要。身教胜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行一致,则一言九鼎。教师处处、事事做表率,整个班级就能凝聚成巨大的合力,释放出成倍的能量。
  正确运用激励艺术,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了兴趣支持和动力保障。教育实践证明,激励教育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往往可以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及时而恰当的激励对学生来说,犹如阳光对于花朵,它既表示了对学生的认同,也表明了什么样的动机和行为会受到尊重,什么样的精神风格会得到赞扬,从而对他们产生了推动作用,这恰好是激励三个功能的具体表现。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要相信孩子、解放孩子,就要先学会夸奖孩子、激励孩子,以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其内在潜力。日本一位儿童教育学家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孩子经常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五倍。可以说,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同样,没有激励就没有教育。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县三驱镇灯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