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句话的力量

2008-12-29周妍华

中国教师 2008年2期

  这是一节政治课,讲生命健康权,期间,老师举了一个案例,大意是某学生受到勒索,生命健康权受到损害,不想报警,而是打算召集人手打对方一顿。
  分析完案例,老师和学生们来了一小段互动:
  “虽然这样做比较解恨”,讲台上,老师略一停顿:“但我们不能以牙——”学生齐声接了下来:“还牙!”“以恶——”“制恶!”
  讲台下,我的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原因是——孩子们的回答不但整齐,声音较前几个问题的回答更为高亢,而且让我感觉到里面藏着一种兴奋。
  兴奋?是的,是兴奋。这种兴奋让我觉得这两个词仿佛说出了他们心底的某种东西。
  说实话,现在的校园里并不平静,偶尔也会搅动着某种暗流,为极少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所推动,为大多数学生所忌惮。这些事件,如以大欺小、拦路勒索等,有不少未通过正确渠道解决,受害孩子或自己默默忍受,或与为恶者激烈冲突,或请家长伙伴出面威胁恐吓……在不少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学校并不是首选的秩序维护渠道。
  期待拥有更强大力量的保护者,而且这个保护者完全站在自己一方,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随时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尊严,这恐怕是大多数孩子的梦想。
  可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种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式,是现实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也是老师正努力否定的,更是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一,为什么在孩子们的嘴里却念得这么带劲?难道现在的政治课还是没有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我揣测着、琢磨着,慢慢地将视线落在听课笔记中记下的这一句话上:虽然这样做比较解恨。
  解恨?对,问题就出在这句话上,老师的这句话,给了学生一个暗示,让学生错误地以为自己与老师产生了共鸣:以牙还牙这种方式非常解恨,于是,他们才有了这样的反应。
  仿佛为了证实我的猜测,这位爱互动的老师在强调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渠道后,又与学生们讲起了打乒乓球:决不能以牙——还牙……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多了理性,没了那股子让我感觉如芒刺在背的气势。
  我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听完这堂课,我思索良久: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恶语”当如过街老鼠,人人打杀。但我们的视角,更多的投射在一些教育情感类用语上,我们告别了冷语,因为冷语中有牛顿;我们远离了斥责,因为斥责中有爱迪生;我们放弃了嘲笑,因为嘲笑中有达芬奇;我们杜绝了讽刺,因为讽刺中有爱因斯坦。而我们的课堂授课用语中,隐藏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人格、我们的风度、我们的修养、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但课堂用语的适当性却常常为我们所忽视。殊不知这里面潜移默化的,比我们想象得更多。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府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