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德育新跨越

2008-12-29李永亮

中国教师 2008年2期

  一、中共十七大报告赋予学校德育工作时代使命和更高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郑重宣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总书记这些涉及德育工作的精辟论述提出后,教育部长周济于第二天(10月16日)在记者会上讲:“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得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德育课;二是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活动,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网络,来推动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这些论述和观点明确无误地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因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德育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样,明确德育的内涵和目标,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考验。
  
  二、重温德育的根本目标
  
  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回顾时,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我们的德育目标是什么。毛泽东告诫全党:“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更是将来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能不能继续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子孙后代能不能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的问题。”“总之,这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这是无产阶级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国家,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深刻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我们党三代领导人的谆谆教诲和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有关德育工作的论述,已经明确地给我们指明了德育的目标。
  
  三、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
  
  如何正确评估当前学校德育的状况,首先必须了解成功德育的标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因此,我认为成功的德育首先要符合三个标准:第一,是否符合人民的整体利益(表现为国家利益);第二,是否促进所在社区的发展,体现了时空性,即时间分为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空间上是否有益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存环境;第三,是否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是否以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
  按照上述标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没有有机把握三大标准,在实践中,出现放松要求、降低标准的现象,很多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都只认为只要我所带的班级不出乱班,安全第一,在所带班的时间里平安过渡,就圆满交差了;第二,德育工作者眼中只有任务没有目标,对目标认识的模糊性,只有眼前的工作,没有整体长远的眼光,他们往往只是以事论事,传达贯彻学校或上级布置的任务;第三,现代教育理念的缺失,德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技巧,局限于治标而不治本,德育工作方式有待转型;第四,传统的、陈旧的德育模式惯性运动,思想陈旧,因循守旧,缺乏研究,工作思路混乱,往往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德育工作效果甚微;第五,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前瞻性,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
  
  四、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十七大党中央赋予学校德育工作时代使命和提出更高要求形成强烈反差,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空前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目标明确,认识到位,正确把握好成功德育的标准,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德育工作方式,学校德育就会不辱使命,实现新跨越,迎来新的德育发展机遇期。
  1.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得以实现的最根本途径是学校德育,而其实现与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十七大报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前加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意义是强调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优先地位,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搞好德育工作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要站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
  2.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重新审视现有的德育方法、方式、手段,加快德育方法、方式、手段现代化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谈到教育时提出“育人为本”,这些论述告诉我们,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必须贯彻这一理念:育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德育的方法、方式、手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思想教育基本是流于简单、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体罚普遍存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学校教育方面否定这种教育方式,但该方式在家庭教育中仍长期存在,并不时对学校教育有所渗透和影响。现在我们必须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彻底清除传统德育中一切流于简单、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禁止体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是我们德育工作的目的。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德育方法、方式、手段的转型,实现其现代化。现代德育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不以伤害学生为前提,采用间接和无形的教育,教育者运用智慧,设计情境,利用特殊氛围引导学生自己产生改正错误缺点的要求,“我应改”、“我应该……”代替传统德育的“你应改”、“你应该……”。不直接显露教育形式,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自愿接受或主动趋向于我们所要达到的预期教育目标,这就是新型德育方式或现代德育方式。我们要运用新的德育方式,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德育中感受到获益而不是受伤害,使学生欣然达到我们的预期教育目标,而不是逃避教育。
  3.教师要努力提升自我,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新时期德育工作要求教师的观念和态度要有根本的改变。“学校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养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学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教师节看望北师大教师时讲“师范教育可以兴邦”,深刻揭示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三个文明建设。因此,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德育育人观,以过硬的素质和榜样示范效应,为学校德育工作做出贡献。
  
  4.要注重实效,加强德育工作的内涵充实和外延扩张
  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要适应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要将时事政策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和相关的专题教育;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军训,到德育基地学习、参观、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德育工作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有效方式进行。注意社会实践,多组织义务活动、有意义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文艺汇演等来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把德育工作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5.德育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为我们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结合。通过文化建设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发挥模范榜样作用,文化建设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寓教于乐,效果更佳。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造一种氛围,这正是前面所提现代德育方式所必备的,学生必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发挥着主体作用,文化建设与德育相结合,必定相应地把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出来,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6.学校教育环境要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一定要同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和了解在家表现,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议,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要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新路子,积极协助和支持社区开展青少年活动,会同有关部门总结成功经验,共同构筑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和谐的德育网络。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快德育方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牢确立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实现学校德育工作新跨越。学校要同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社会的和谐有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蓝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