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选介(下)
2008-12-29黄济
中国教师 2008年9期
(接上期)
(二)《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
小说,可以根据篇幅的长短和情节的多寡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上面所列举的四部古典小说属长篇,《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则属于中篇和短篇。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有时较难划分。唐宋“传奇”可以算作中篇小说。元明的《三言》《二拍》也可算是中篇小说;《聊斋志异》则可算是短篇小说。现将《三言》《二拍》举例说明,并对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作重点介绍和评析。
《三言》
《三言》为明代冯梦龙(1574—1646年)所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每部各共40篇。
《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是一部影响较大也是较早的话本集。《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就出自这部小说中。它叙述了一个被叫花子头的女儿金玉奴救活的书生莫稽,在他得中为官的时候,竟反脸不认其妻子金玉奴,而且将其打落水中,金玉奴被一位私访的高官救起,收为义女,又以高官的女儿身份嫁于莫稽,在洞房中棒打忘恩负义的薄情郎莫稽的故事。这个故事深刻地揭露出官与民的矛盾和当时的世态人情,为社会下层群众主持正义,使其扬眉吐气。
《警世通言》,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上所举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同属一类问题,不过杜十娘是以人与百宝箱俱沉作结,予人以更强烈的感受和深切的同情,不再细述。其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却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敢于同旧势作斗争的女性。它用蛇与高僧作对比来写,更加显现出它的革命性。所以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指出,雷峰塔倒了,白娘子出来;而钻到蟹壳中的法海,则永无出头之日,真是“活该”!
《警示恒言》,其中有一篇是《卖油郎独占花魁》,讲的是一位妓女花魁脱离苦海之后,选择嫁给了一位劳动者卖油郎,过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的故事。与前金玉奴、杜十娘作比较,启示人们应当去选择什么样的终身伴侣,其教育意义是很深刻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启示着人们——特别是官吏,对人对事要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不要臆断和草率从事,特别是人命关天的事,尤应谨慎从事。
当然在这部《三言》中,所涉及的问题是很多的,我们仅选其中数篇,而且大部分是有关男女的婚姻大事,在宗法社会中,冲破“夫权”的压迫,应是首当其冲的大问题,因而常常成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二拍》
《二拍》为明凌濛初(1580—1644年)所编撰。全称为《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在《三言》之后(几乎是同时)最有代表性的白话短篇小说,各收小说40篇。小说题材,大都取材于《太平广记》《夷坚志》《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及其他古籍,其中对社会黑暗中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有所揭露,在此不再具体讲述了。但存有惨白说和艺术上较粗糙教等缺点。(以上见《中国古籍二百种提要》第191页)
《三言》《二拍》,由抱瓮老人从其中选出40篇,题名为《今古奇观》一书,广为流传于后世。(见《辞海》“三言二拍”条)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年),山东淄川人,生于明末,长于清初,正值社会大变动的时代,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连年水旱灾害,田园荒芜,饿莩载道。知识分子在文字狱的高压下,遭到镇压。蒲松龄自己又是屡试不第,只做过短时间的知县幕僚,长时间是在乡绅家设帐教书,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背景下,写出了这部《聊斋志异》。其中的故事,大部分采自民间,也有些是从旧有的故事衍化而来的,其中有的是他亲身的见闻和经历,也有些多是作者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他以“孤愤之笔”,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具有强烈批判性的短篇小说,借狐鬼的故事,申诉了人间的真情和不平。正如王士祯在题《聊斋志异》的诗中所说的“料因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道出了蒲松龄的主要思想。
首先,《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较多,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在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压制下,受压迫最重、居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妇女,妇女感受最深的又是封建婚姻的桎梏。在《聊斋志异》中,通过鬼狐述写出妇女的智慧和抗争,其中写了一些敢说、敢笑、敢想、敢做的妇女形象,如《婴宁》《小翠》等就属于这类作品。在《婴宁》中,作者写了一个敢于按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的少女形象,她憨直任性,不管走到哪里总是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她不但敢笑,而且敢爬上树顶,在树上“狂笑欲堕”;在举行婚礼时,她也“笑极不能俯仰”,使婚礼无法按正常的程序进行。但蒲松龄都对她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直称“我婴宁”。婴宁是一个敢于向封建礼教“撒野”的女性。
在《小翠》篇中,更进一步写了一个无拘无束、不遵守闺范的少女。她“善谑”,什么玩笑都敢开,用仿造皇帝穿戴的衮衣和冕旒打扮自己的丈夫;踢球可以踢到她老公公的头上;为了给她的傻丈夫治病,她可以把他放在大缸中蒸死。如此等等,无所不敢。什么“三纲”,什么“五常”,在她的眼里都不在话下。最后是治好了这傻儿子,报答了对她母亲(狐母)的救命之恩。蒲松龄对这位无法无天、活泼烂漫的少女,寄予极大的赞美和颂扬。
在《商三官》篇中,塑造了一个具有斗争性格的妇女形象。为了报父仇,16岁的三官看透了官府和法律的虚伪,根本不把报仇的希望寄托在诉讼上,她亲手杀死了邑豪,报了父仇。蒲松龄在篇末写到:“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矣!”蒲松龄对商三官作了如此高的评价,以荆轲写其悲壮,以关公赞其正义,热切地希望能有更多的商三官来扫尽天下的不平。
其次,《聊斋志异》对最高的统治者直至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对人民的剥削压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促织》一文,是大家所熟悉的篇章,已选入中学课文中。成名为完成明宣德皇帝玩弄促织的需要,竟造成自己的儿子投井自杀,对反动统治者进行了血泪控诉。这一故事为大家所熟知,不再赘述。
《梦狼》一篇,通过白翁对他的贪官污吏的儿子的揭露,描述了整个官场是虎狼当道,白骨堆山,整个的官场是:“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揭露了官吏的豺狼本性。同时指出:“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指出吃人的官吏,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存在,这就使小说具有更深刻的政治意义。在文中,还写了白翁给他贪污的儿子把脑袋按在背后,使其有所回顾和知所警戒,作者用心良苦。
《聊斋志异》在批判官府的虎狼之威之外,还揭露和批判了土豪劣绅勾结官府欺压人民的罪行。《成仙》篇揭露了黄吏部勾结县宰残酷地迫害周生的罪行;《红玉》篇揭露了已下台的宋御史回乡后,残害冯家,夺走冯家妻子,以至有冤难诉的官官相护的社会黑暗;《金和尚》一篇,更是揭露了僧侣大地主勾结官吏,横行霸道的僧俗同恶的事实。
这些篇章充分说明官场中沆瀣一气,上下穿通,构成一个官场的网络,成为鱼肉人民的地狱。
再次,《聊斋志异》冲破思想束缚,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流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大都对科举制度的流弊深有体验并做了不同程度的批判,蒲松龄是其中的比较具体而深刻的批判者。
在《聊斋志异》中,有不少篇章包含有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内容,如《司文郎》《王子安》《三生》《考弊司》《于去恶》《贾奉雉》等篇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批判内容。现以《司文郎》和《王子安》两篇来作些说明。
《司文郎》写了一个盲僧能用鼻子嗅出文章的好坏。余杭生的文章不成文体,使盲僧嗅而作呕,但他却偏偏高中了。因而盲僧不得不大为感叹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这是对试官无知的何等有力的批判!
在《王子安》一文中,对秀才入闱有七似的具体描述:“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情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这种入木三分的刻画,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才之流弊判了死刑。
总之,一部《聊斋志异》,写出了蒲松龄的批判精神,在短篇小说中是一部佼佼之作。不但其内容杰出,而且其文采也佳美,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它用最简练的文言文写成,而且夹杂着民间的口语、俚语,形成了一种古雅简练、清新活泼的风格,是短篇小说中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当然,在《聊斋志异》中,有的篇章也宣传了迷信思想、因果报应观念和宿命论观点等,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杰出的短篇古典小说。
(责任编辑: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