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把学生看成是“学生”的教师
2008-12-29向桂香曾广录
中国教师 2008年9期
“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这是我初为人师时的口头禅。因为学校的很多教师都这样,并且都是带着善意才这样说的,我并不在意。但自从有了自己的小孩后,我越来越发现不能再在学生面前这样说了。
一个婴儿呱呱落地,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除了脆弱的躯壳外一无所有。她的成长、她对人类已有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父母、教师一步一步地传导。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任何一个学生来说也一样,她面对“已知”的教师是“未知”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把“未知”的学生变成“已知”的学生。一个学生不会做功课是再自然不过的正常事了,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学生本来就是“无知”的,如果他什么都会就不需要教师了。可是我们在施教时却常常忘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1919年就提出了“学生本位论”的思想。我觉得把这一思想运用到教师的教学中就是要遵循两个最基本的规律:一是逻辑规律,学生因“无知”才成为“学生”;二是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学生本来因为“无知”才成为“学生”,才来学习。作为教师必须立足于这一逻辑起点,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学生”,不能因为学生“无知”而失去教的信心,更不能因为学生的“无知”出现下意识的或非善意的、甚至是讽刺挖苦的批评语,这样做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首先,它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灵和尊严受到损害,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小学阶段多数学生都爱学习,成绩差距不大,初中以后爱学习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成绩差距不断加大,尤其到了高中不想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多。我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的结果,是长期以来使用善意的,但却立足于把学生当成“已知”基础之上的批评语积累的结果。这种善意的但不当的批评语也许从学生某一偶然的出错开始,一旦学生频繁地或不断地受到这种批评语的刺激,他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自信,再也没有学习的兴趣了。其次,它容易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当教师对学生说出这种批评性的语言时,可能主观上没有任何歧视学生的心理,但客观上却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歧视的存在,随着学生这种感觉的不断积累,感情上会越来越疏远教师。作为对学生这种情绪的反映,教师也可能会逐渐地疏远甚至歧视这些学生,客观上形成不平等对待学生的现象,使教学或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必须立足于这样一个逻辑起点:学生因“无知”才成为“学生”,绝不能随意地在学生面前说出一些有违这一逻辑的批评语。即使是学生面对最简单的问题都出错时,我们也要用最巧妙的语言去鼓励他们,去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去点燃他们内心潜伏着的对学习的欲望之火,因为信心、兴趣和欲望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把学生看成是“无知”的“学生”的逻辑起点后,才有可能根据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或水平去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带着关爱、赏识的心去发现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有可能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教师的教学中落实“学生本位论”的思想,就是要遵循这两个最基本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普遍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才能普遍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应该自始至终不要忘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自始至终不要忘记对学生自尊、自信的维护,自始至终不要忘记肩负的传递人类知识和培育后代的重任。立足于把学生当成是“无知”的“学生”是具体落实这些关爱和责任的第一步,即教好学生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有了这一步就有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
一个称职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把学生看成是“学生”的教师。
(作者单位:1湖南省洞口县第一中学;2湖南长沙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哲先)